“有办法?”县太爷一听,忙问,“什么办法?快说!”
师爷不慌不忙,说了三个字儿――偷龙王。
说完,在县太爷耳边耳语了一番,说得县太爷心花怒放,哈哈大笑。
原来,师爷的老家是宛平县镇边城――那位说了:“镇边城属河北省怀来县管辖,怎么属宛平县管?”
这您就“老外”了不是!历史上的镇边城,宛平县管过,昌平州也管过。
闲话休叙,书归正传。镇边城里有座龙王庙,有一年夏天,镇边城上游山洪暴发,水势浩浩荡荡,沟满壕平,哀鸿遍地,就连镇边城也冲毁了,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
一天,人们正不安地站在镇边城废墟上查看水势,突然见有两尊龙王塑像“漂漂悠悠”地顺水冲了下来。
其中一尊龙王翻了几个身,随着洪水漂进了永定河,一会儿便无影无踪了。而另一尊却漂进了镇边城废墟。
不一会儿,雨停了,水也慢慢落了,人们踏着泥泞进镇边城废墟一看,嘿!龙王塑像身上没有一滴水,上面的字迹却清清楚楚,上写“山西管涔山”。
人们看了,眼睛瞪得大大的,无不显现惊讶的神色。
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从山西冲到这儿,多老远哪!它竟一点儿都没坏,神了!这一准儿是个好龙王,咱们把它供起来吧!”
于是,人们恭恭敬敬地把龙王爷塑像迎请到城里,在城西南角盖了座龙王庙,把它供了起来,人们求签问卜,求雨止涝,非常灵验。
自从龙王庙建成之后,镇边城再也没遇到过洪水。
师爷是在镇边城长大的,当然知道镇边城龙王庙的龙王非常灵验。
师爷心想:县太爷现在有难处,真要是皇上降下罪来,我也逃不了干系。
火烧眉毛,只顾眼下,先回老家,把龙王偷来再说。
县太爷一听,好主意,就这么办。不过,偷龙王乃是下策,龙王身上可能有避水珠,偷避水珠比偷龙王省事儿。
二人收拾行装,不带随从,匆匆上路。非止一日,来到镇边城地界。
师爷问:“老爷,是否跟地方打个招呼?”县太爷神秘地说:“附耳上来。”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师爷听完,不禁眉开眼笑。
话说夜色降临,镇边城里打过二更,县太爷和师爷捏手捏脚从高粱地里走出来,从泄洪沟溜进城去,直奔龙王庙而去。
庙里点了盏油灯,虽说不太亮,可总比漆黑一团强多了。县太爷寻思:“避水珠藏在哪儿呢?”经过细心观察,龙王的右手手心有异常,用小刀一剜,避水珠就露出来了。
县太爷把避水珠往兜里一装,大摇大摆出了镇边城。守城的士兵纳闷:大晚上的,他们出城干什么?士兵还没纳过闷儿来,二人已经消失在夜幕中。
县太爷交差了,不但性命保住了,还升官了,当了“顺天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兼北京军区司令,一步登天哪!雍正皇帝在庞村建了座龙王庙,把避水珠藏在庙里。
从此以后,北京城再也不怕发洪水了。
可镇边城惨了,洪水一来,龙王再也不灵了。
人们到龙王庙一看,龙王的手心有挖过的痕迹。“不好,避水珠被盗!”等人们明白过来,黄瓜菜都凉了。
皇帝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哈哈大笑,但叶只是把这个故事当做是个故事没有深究。
接下来是文状元送来的一块巨大的玉,这块玉通体雪白,仔细看发现里面有一丝黄色的瑕疵。
整块玉是一个圆形,中间也挖了个圆出来,在玉上面刻了些祥云。
这便是和氏璧,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
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