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崇祯皇帝而言,他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让这一批批拥有理想和热血的人才,通过自己的方式培养起来,特设的内务府文官班底,就会是这一批批人才的归宿,继而凭借自身本领晋升上来,逐步成为大明的栋梁!
第三卷:维新变法
第一章 江南之殇
乾清宫。
“各地试种红薯、土豆、玉米的收成很不错,看来以各地赈灾行署作为主导,来推广外来高产作物,这一思路是对的。”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翻阅着所持奏疏,点头赞许道:“卿家兼领的农科院,此前所起到的作用很大,不然各地的赈灾行署所呈奏疏,不会言明各地有这等喜人的产量。
无粮,人心不稳啊。
特别是灾荒年景下,能吃饱肚子,别说是没见过的红薯、土豆、玉米,就算是让饿红眼的灾民吃观音土,都是大有人在。
更别提一些地方,还出现易子相食的情况。
今后农科院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各地赈灾行署的协助下,于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辽东等地,不断增加上述作物的种植规模,同时因地制宜的培育出产量更高的良种才行。
这不是一件容易办成的事情。
不过为了大明的黎民百姓,能多一口吃的,就算所遇困难再多,也必须将此事做好才行,这是救民的大事。”
说着,崇祯皇帝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处在小冰河时期下,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依旧在深深困扰着大明,且在今后的较长时期内,都不会消退掉。
鉴于这等复杂的国情,崇祯皇帝必须要未雨绸缪,设法增加大明的粮食产量,确保灾情发生时,朝廷能拿出赈灾粮解决问题。
更为廉价高产的土豆、红薯、玉米等物,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明显是最为合适的战略赈灾粮之一。
在朝不保夕的灾情背景下,能够有一口吃的,就能救活一条人命,灾情侵袭严重之地,人就不能被称之为人了。
“陛下的构想是好的,对农科院所拨银子也够,不过想持续增加土豆、红薯、玉米的种植规模,却面临着种种问题。”
徐光启神情严肃,向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它们的产量固然很高,可是愿意种植的人很少,特别是没有遇到灾情的地方,就表现得最为突显了。
种植这些作物,是不能缴纳田赋和人丁税的,地方百姓不认可,就算是朝廷做的努力再多,那也是徒劳无功。
而且土豆、红薯的窖藏很麻烦,稍有不慎就会让整窖所储的土豆和红薯,出现发芽或腐烂的情况。”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