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赤崁新区,如今已是下辖十余万人的大型居民区了。
这点人数在后世算不上什么,但在17世纪可不算少。大明朝除了京杭广这些一线城市外,其余的二线城市也不过就是这么多人。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很多小县城,平时的常驻人口也就是一两千人。
台江以东的近海平原上,方圆10公里以内的土地正在被陆续开发。焚烧,清理,改造河道,硬化地面,修建道路,搭积木房子……一切都成了固定程序,按部就班去做就是了。
所有的小区都尽量被建造成最便于管理的正方形,为此建设者们不惜将那些蛛网般的小溪填埋掉。
这种做法是有原因的:从前不久那次风灾中就能看出来,浅表溪流在山洪爆发时其实没什么用,蓄水量太低,当时很多小区都被淹了。
对17世纪的台风和山洪有了深刻认识后,最近一段时间,赤崁这边轰轰烈烈的河道改造工程就开始了。冒着黑烟的煤气铲车被调集到了人口居住区附近的河道,开始了大规模拓深作业。
这种有着一副大屁股,看上去很low的挖机是用煤气,钢索,齿轮,连杆这些部件驱动的。虽说故障率高,挖掘效率低,但是它们不需要进口液压件,是19世纪西方工业社会的主力挖机。
这几台挖机会配合大批的基建工人开挖河道,将原本的蛛网改造成环绕着新区的主干河道,以便对抗未来的山洪。这个工程是长期性的,因为赤崁这边的社区一直在不停扩大,所以挖机制造的深沟会一直往东延伸。
……
从莆田跑路到大员的埕尾村渔民们,他们的新家就在挖机工地旁边。经过初步检疫的“自由行”新人,一般都会被分配到某个边缘小区里“软禁”一段时间,时间通常为半个月。
而接收于承德他们一行人的,则是管着附近几个小区的街道办主任马明。
马明是个削瘦的四十岁老男人。此人来大员之前在杭州乡下当过里长,所以业务很熟练。
带着几个手下从医务站接到于承德他们后,马主任先是挨个点了一遍名,然后笑呵呵地自我介绍一番,接下来大伙便出发去了客运总站。
总站的位置就在码头区身后,是目前穿越国最大的交通枢纽。这里每天要发出多对公交车,小区里的工人会乘坐它们去窑区上班。
公交车一共有2种形态。
第一种是城轨。由于最大的客流量是固定在窑区和赤崁之间,所以每天早晚,会有多列煤气车头驱动的小火车在铁轨上行驶。这种小车头和身后的平板车厢用得都是小直径铁轮,速度比较慢。
短途公交和城轨的车头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车轮不一样:只有两三节车厢的短途公交用得是大直径的铆钉式木车轮。
短短一截去车站的路程,已经将渔民们吓得不轻:川流的人潮,各种轰鸣的钢铁机械,怪异的建筑,还有大声吼叫着的铁牛……习惯了缓慢,安静节奏的中古时代移民,顿时被吓傻了。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