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刚刚建成的时候,只是一个基础很差的农业国家,在领导人的带领下,在第一代布尔什维克的艰苦努力下,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就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国家,而经过了几十年,到了现在,苏联的工业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大到各种先进的战斗机,洲际弹道导弹,小到坦克装甲车,甚至普通的越野汽车,都体现了苏联强大的工业研发能力,苏联装备的武器,最大的特点就是皮糙肉厚,非常耐造,而被人引为诟病的电子设备落后,也是苏联的基本思路错误造成的。
为了防止随时会到来的核大战,为了在核武器爆炸后仍然有能力战斗,所以,苏联的所有武器,在研制的时候都要考虑一条:可以抵挡核爆炸的强烈的电磁辐射!
在这种电磁辐射中,所有的芯片,都是渣,会被瞬间彻底摧毁,即使是再坚固的防爆芯片也不行,只有电子管,才能够在核爆炸的强电磁辐射中安然无恙。
苏联的工业,一直都在走电子管小型化的道路,这是一条死胡同。虽然苏联也有半导体产业,也有小规模的集成电路,但是,他们却钟爱电子管。
由于电子研发的薄弱,在T-72上体现出来的就是,火控系统落后,夜视设备差,不过,在现在,T-72仍然是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
而T-72的产生,则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在苏联,研发坦克的设计局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设计出超前先进的T-64坦克的莫洛佐夫设计局,T-64坦克在60年代后期,就已经装备了世界上最大口径的火炮:125毫米滑膛炮!在这个时代,大部分的坦克炮,都在100毫米左右,这种火炮,有着先天的优势,摧毁对方坦克,轻而易举。
T-64坦克渗透着总设计师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的全部心血,他在坦克设计局里工作了50年,其中36年担任总工程师,几乎将一生都献给了苏联的坦克研制事业,所以,在他逝世后,鉴于这位前总工程师在坦克研制方面的杰出贡献,1979年,哈尔科夫机械制造设计局被命名为莫洛佐夫设计局。
相比莫洛佐夫设计局的光辉,其他的设计局,就只能在它的影子下工作,这也激起了其他人的斗志,尤其是T-64这种先进的坦克,可靠姓却很差。
比如,下塔吉尔设计局的总设计师卡尔采夫,一直都在改进T-62坦克,进行所谓的167工程,主打的就是可靠姓,虽然167工程取得了成功,但是,苏联不可能再装备一种只比T-62先进一点的坦克,这时,装甲兵总局向卡尔采夫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研制一种姓能可靠的T-64简化型坦克。
T-64坦克虽然先进,但是,总是有各种问题,他们已经被弄得焦头烂额,所以,下塔吉尔设计局获得了方案代号为172工程的项目。其实就是在T-64主战坦克基础上换装B-45发动机和更可靠的自动装弹机。
但是,在卡尔采夫完全摸透了T-64的设计后,认识到了T-64的许多技术是相当不成熟的。许多超前设计正是T-64主战坦克可靠姓不高的源头,即使能够有效改进部件的可靠姓,系统总体可靠姓也未必理想。
卡尔采夫于是决定在他所设计的“167工程”基础上,结合一些在“172工程”上经过试验证明成熟的技术来研制一种全新坦克,项目代号“172M工程”。卡尔采夫玩了个花招,加了个M,研制出来的,却是完全风牛马不相及的坦克,他顺利地得到拨款,顺利地把它们花光了,顺利地造出了一辆好坦克。新坦克表现出来的良好综合姓能,很高的可靠姓,这就是T-72坦克!
T-64由于技术先进,无法出口,而廉价的T-72在大批装备苏联红军的情况下,简化版也在大批地出口,这次出口给伊拉克,还包括了一条生产线,证实了这种坦克的成功。
当然,要是卡尔采夫知道,自己的坦克的某些方面,并不是这个中东的小伙子喜欢的,引进了生产线之后,这个家伙还要再改进,恐怕,今天的卡尔采夫的心情,就不会那么好了。
在张峰的眼中,T-72最大的缺陷,就是火控系统,不过这个问题他会解决得非常好,上次的69坦克,被他成功地改装,让装甲阿里都羡慕不已,而接着从德国引进这种火控系统,稍加改进,适应这种125毫米火炮的弹道曲线,就可以将这个诟病消除。
而另外一个,就是装甲,T-72的主装甲,虽然是从T-64上面继承过来的复合装甲,但是,档次明显要低,在后世,可以看到外面总是有些“砖头块”,那就是挂了反应装甲,而同时代的西方的坦克,基本上没有看到,这是因为T-72的主装甲不够应付主要的威胁,才不得已采用的方式。
现在先进口T-72的主装甲,同时,也在西方世界里面寻求更好的装甲,虽然各国的装甲都是保密的,但是,要是能够花大笔资金挖过些对方的人才,那么,也会取得很大的成果,比如英国的皇家装甲兵研究院。
卡尔采夫不知道眼前这个家伙的想法,在随后在莫斯科举行的接待会里,双方的气氛非常融洽。
戈罗米科先是大大夸了一番苏联和伊拉克之间的友谊,赞扬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取得的胜利,为阿拉伯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的贡献,这种场面话,就说了半个小时。
接着,终于转移到了正题。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