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36国足在柏林奥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19章 吹罚奥运会决赛的中国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老爷子却不打算做别的决定了,很干脆地说:“舒鸿是我的学生,我向你们保证,他是最合适的决赛裁判。”

……

是的,在原本的历史上,奈史密斯老先生也是很快就做出了他的学生,来自中国舒鸿主罚决赛的决定。

在旧中国,早期的体育比赛并没有“裁判”。谁看见犯规,喊一声就行了。到20年代的正规比赛,自然不能这么不专业,开始聘用外国人担任裁判,连裁判术语都是用英文的。

舒鸿在春田学院学习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他出生在上海,父亲是著名翻译家,舒鸿中大学就读于圣约翰大学,1919年开始在春田学院攻读体育专业,导师就是篮奈史密斯教授。1925年,他又在美国克拉克大学获得了卫生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其实就想把正规规则带回国内,但是没有裁判资格——1928年,舒鸿准备考国际裁判,但没想到得到的答复是中国人体质差,不能做裁判。舒鸿心想这算什么理由!一怒之下将官司打到美国裁判会上去了,他要求从体能到体质进行综合论证,中国人是不是哪里比你们美国佬缺一块。美国裁判会没有办法,最后决定采用考试的办法优胜劣汰,试题都由“美国裁判会”提供,也由他们自己阅卷打分。中国派出4名选手参加,美国派出5名,竞争十分激烈。结果考试的时候,4名中国考生发挥出色,从对球的判断力到篮球规则,中国选手熟记于心,让美国官员无可挑剔。成绩揭晓后,四名中国考生都在80分以上,而美国只有一人及格……

是的,比什么都不要跟中国人比考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啊……

就这样,舒鸿从美国裁判会拿到了第一批国际裁判资格证书。

历史上,让舒鸿吹罚的决定也是有一些争议的,由中国人来做裁判,原本的决赛对手,美国和加拿大队员们都极不欢迎,有的队员当场断定:“从中国篮球队在奥运上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舒鸿肯定吹不好。”更有甚者直接讽刺说:“怎么能让‘病夫’来当裁判呢?”

但美国和加拿大两队教练却格外信任舒鸿——

美国的助理教练杜平正是舒鸿留学春田学院时的大学同学,师出同门自然知道师兄弟的水平,跟美国队员队员们解释说:“我了解舒鸿,还是他当裁判合适。”加拿大队的教练也曾看过舒鸿执法的比赛,他也认为:“舒鸿吹得相当公道。”得知了这位的光辉履历后,自然也就没多少话好说了。

原本的时空中,中国队各项都很惨淡,但是却争得了决赛裁判一职,堪称是一次为国争光的大事了,当时《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国内媒体都对此事做了大篇幅报道,中国代表团随团记者冯有真也在报道中写道:“裁判一职,由我国教练舒鸿担任,舒氏抵德后,经大会篮球委员会聘为裁判员,屡次执法,铁面无私,目光犀利,赏罚分明,极得好评。故决赛一幕,特聘舒氏充任裁判,极为荣誉。”

只是现在陆逐虎一搅和,决赛里也有中国队了——

那么,中国人是不是也该避嫌一下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