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男人在渣男剧本里乘风破浪[快穿]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七零年妈宝啃老男(12)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陶睿上报纸在这个年代就是大新闻了, 因为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当代人口口相传, 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在首都上学的苏佳慧自然也知道了, 她没想到陶睿除了做生意,还能在种植、养殖方面有贡献,这太出乎她的预料了!

她斟酌着给陶睿写了封信, 夸赞了陶睿取得的成绩, 并鼓励陶睿继续努力。她还简单说了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几次考试她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而这都是因为陶睿当初的帮助, 才让她有现在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她写下了学校地址和联系电话, 告诉陶睿如果他下次再来首都, 有什么事需要找人的话, 随时都可以找她, 她欠了他好大的人情呢。

陶睿收到信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寒冬腊月,他开始研究大棚蔬菜了。

他想了想, 通过身边研究员的关系, 在首都买到了几本最新的医学书籍, 送到了苏佳慧手中。这几本书籍还没大面积流传开, 陶睿此举算是让苏佳慧提前学到书里的知识了, 也是最适合的礼物。随着书籍送去的还有简短的鼓励信, 期望她早日成为出色的医生, 并且提到如果她有困难,随时都可以来找他求助。

陶睿留下了镇办公室的电话,这是最快找到他的方法了。

跟着他的几个研究员见他这么大费周章, 打趣地问他:“睿哥是不是处对象了?对象在首都上大学?那你为什么还不留在首都呢?”

陶睿笑起来, “所以这就不是对象。别多想了,只是一位优秀的同志,朋友而已。乡亲们这边我能帮上忙的是请他们帮工,而这位同志,我能帮上的就是鼓励她实现理想。都是一样的。”

几人都不是乱想胡说的,既然陶睿这么说了,他们也就不开玩笑了。不过他们是真的很佩服陶睿,很难找到像他这么重情重义的人了,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带乡亲致富。

他们做农畜业研究,经常去一些村子,陶睿这个村子是最具生机、最具发展的村子,他们在这里住了好些天,都没感觉到有多贫穷落后。这都是因为陶睿加大了国秀小吃的生产规模,请了很多帮工,连种地养动物都请了人帮工,大家在农闲的时候都有了收入,生活水平可不一下子就提高了。

陶睿带着研究员研究大棚蔬菜,也研究怎样让动物在寒冷的冬季多长点肉,其中保暖就是很重要的一环,如何低价巧妙地控制温度让老百姓都能学会,也是关键所在。

陶睿这研究可不是小规模的,反正这会儿地都空着,他把所有田地都种上了蔬菜。几个研究员劝他,怕他失败了浪费,给他讲做研究要节约成本。但陶睿还是租用了村里所有的田地,还雇了种地好手,按照他的方法来种蔬菜。

山上也养了很多家禽家畜,请了学养殖学得懂的好手天天看着,陶睿简直是把整个村子都当成了试验点。

这样大胆的做法看得几位研究员一阵冒汗,陶睿这是花钱如流水啊。上头拨给陶睿那一点研究款早就花光了,租田、请人还有各种培育花销都是陶睿自掏腰包的!

他们算是知道陶睿为什么陶睿为什么不进组织了,就这特立独行的模样,进了组织肯定不服管教啊,到时候双方都难受,还不如让陶睿这样自由自在,有了成果就报上去,反而更和谐一点。

因着陶睿投入的成本高,几位研究员也就更卖力,不忍心看他一下子损失那么多。结果没想到蔬菜的涨势很喜人,家禽家畜也没死几个,状态很好,他们的热情就更高了,天天不怕冷地跑去查看情况,就算没有明显变化也不厌其烦地记录日记,不错过任何细节。

年底,东北所有村子都闲着没什么事,只有陶睿他们村风风火火的,每天忙碌个没完,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

当然这好事跟陶福一家就没关系,村子里每户人家都有人给陶睿帮工,就只有陶福一家,以及肖丽珍的娘家,是陶睿拒绝的。

他们想去帮工,陶睿就一句话,老死不相往来,再不会跟他们扯上关系。就连陶福家和肖家的田地,陶睿都没租,是全村唯二空下的田地。肖家因此骂了肖丽珍无数次,连娘家门都不许她进了。

陶福和肖丽珍想抱着儿子去哄二老,这个陶睿不管,但他们想帮工赚他的钱,他一分都不给。

这还挺让大家诧异的,因为在他们所有人眼中,陶睿都是乐呵呵的,经常助人为乐的。不过想到当初陶福那一出出的,还把陶睿打得头破血流,嫌陶睿是累赘,大伙儿就都理解陶睿的做法,而且都支持他。

陶睿是帮大伙儿的人呢,大伙儿本能地就站在他这边,自然没人编排他,反而觉得陶福一家活该,自私自利就该是这种下场。肖家过去也没少在外头抱怨,说肖丽珍摊上这种小叔子倒大霉了,现在后悔也晚了。

当初是他们嫌弃陶睿累赘,恨不得划清界限,那现在陶睿就如了他们的意,再想攀可攀不上去了。

不管陶福家讨好还是指责,陶睿都不为所动,渐渐地,陶福他们也接受了这个结果,恨上陶睿,从此不和他们来往,连孩子也不给二老看了。不过谁稀罕呢?

二老现在挺有点老板的范儿了,人就是要有阅历,接触的人和事多了,自然就不一样。

陶睿忙着做研究,把生意的事一点一点交给二老和童燕去管,尤其是他去首都那段时间,生意上遇到什么事都是他们几个商量着来,镇上也跑了无数次,那些厂长、小领导也见了好多个,感觉上就不一样了。

现在陶睿只管决策和突发情况,日常管理都由二老来管。

又是一年过年团聚的时候,陶鑫看到爸妈的气质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不由得动了心思,跟陶睿说:“我也辞工做生意咋样?现在好像做生意很有前途,我当个小工人,多少年都是赚那点钱,涨工资也涨不到啥,给不了小辉更好的生活。”

陶睿这一年和二哥二嫂是见过很多次面的,相处下来觉得他们人品很不错,就是那种典型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对谁好的性格。以前和家里疏远,不过就是父母不疼他,他也不愚孝罢了,年节送礼是从来没落下过。

所以陶睿一听二哥这么说,当即就道:“我以后还打算把国秀小吃的规模扩大,不如二哥你来帮我?我还有几个计划准备实施,你要是有兴趣,咱们一块儿商量。”

陶鑫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行了,有你这句话,二哥就高兴,好兄弟!不过二哥不是那占便宜的人。”

陶鑫看陶睿要说话,摆摆手阻止了他,笑道:“我就这性格,啥事喜欢自己来,心里踏实。当然,好兄弟不说两家话,我要是有困难,肯定来找你帮忙。我和你嫂子看好了服装市场,现在大伙儿买啥衣服都是去百货大楼,动不动这缺那缺的,没多少好看的。

上回我和你嫂子去冰城走亲戚,看见人家那服装商场全是漂亮的衣服,眼睛都不够看的,听说是从南方拿来的货,在南方便宜着呢。这不是政策放开了吗?不算倒卖啥的了,我就想试试看。”

服装生意是有些年挺火爆的,尤其是他们这边,这方面市场正处于紧缺阶段。陶睿快速分析了一下,觉得这条路可行,就算陶鑫不是这块料,也能小捞一笔,毕竟是赶上了好时机,胆大心细就能发。

他立即鼓励道:“我觉得很好,服装有前景。二哥你只管试试,不行还有我给你兜底呢。怎么也不会比原来的日子差。”

“行,那我就试试。”陶鑫高兴地笑了。大家都说陶睿运气好,眼光好,脑子好。他能得到陶睿的支持,不得不说,瞬间信心大涨。

陶鑫有股劲儿要自己拼,陶睿当然不会多插手。升米恩斗米仇,帮人也是要适可而止。

陶鑫辞了工,带着家里这些年所有的积蓄去了南方。这时候出远门太遭罪了,绿皮火车特别特别慢,咣当咣当的,寻常人还只能买到坐票、站票,人挤人在一块儿什么味儿都有,难受得很。去南方还要倒车,路程就要三四天。

陶鑫下火车的时候感觉全身都要散架子了。不过对南方大城市的好奇心盖过了身体上的不适,他像打了鸡血一样劲头十足,找了个便宜的住处就开始到处打听,到处查看。

他第一次到外面来,但因为陶睿生意做起来了,家里也见过一些领导,还去过首都上过报纸。他在心态上就对陌生环境不害怕了,也没什么自卑的感觉,只有斗志昂扬。

陶鑫也是很有头脑的,他先满大街的转,看大城市的男女老少都穿什么衣服,哪些款式最多见,全都拿小本本记下来。然后又去一些商场小摊,旁观哪些款式卖得好,和各种能搭上话的人闲聊,把话题拐到生意上、衣服上,问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好几天之后,他才去批发市场拿货。这时候他已经认识了两个同样来进货的大哥,学会了一些行话,跟着他们一块儿去进货,顺利地拿到了最便宜的价格,没有被人宰到。差不多把钱花光了,他才背着几个大包坐火车回家。

这一路上,他真的是睡觉都不敢睡,火车上小偷太多了,一个不注意东西就丢了。尤其是他这样拿着包的人。后来他想了个招,跟身边几个人聊起来,熟悉一些挑了个带着特产回家的小伙儿,两人轮流看着东西,轮流睡觉,这才缓了一缓。

做生意艰难,不过当陶鑫回到镇上摆摊卖出第一件衣服之后,他就半点不觉得辛苦了。这一买一卖的利润翻了五倍!

也是陶鑫市场调查做得好,这也是从前听陶睿他们聊天的时候听见的,多嘴问了问才知道陶睿做生意之前会市场调查。他算是无意中跟陶睿学了不少东西,这次就见到效果了,拿回来的都是紧俏货。

这镇上的大姑娘小媳妇哪有不爱美的?这不用布票,样式比百货大楼的好看,价格还比百货大楼低一点,那手里攒了钱的还不赶紧抢?谁知道这些卖光了还有没有了?就算有,万一没这些好看呢?

陶鑫那几大包衣服没半个月就卖光了,收益惊人。他们这些年攒的积蓄,一下子翻了五倍啊!以他们两口子原先的工资,工作十年也攒不到这么多钱啊。他们可不知道以后打工的工资也会涨,只知道一眼看到头的工作,完全抵不上做生意。

为了稳妥起见,陶鑫还是让赵雅香暂时工作着,他又去了南方两趟,两趟都同样赚钱,不都是五倍利润,他也有眼拙的时候,拿到了没那么好卖的款式,但最少利润也有本钱的三倍。

赵雅香这才辞工了,家里存上一部分钱之后,剩下的都拿来做生意。有赵父赵母看着小辉,他们夫妻俩就开始一起去进货,一起挑选款式、经营人脉、想法子多卖钱等等。

他们没在家的时候,陶睿怕小辉的成长有父母缺席,会像原剧本里那样受到影响,就每个周末都接小辉到家里来玩。时间久了,赵父赵母也会常常下乡来,而陶国栋和吴秀芬每次去镇上也会去赵家做做,看看小辉。

这样小辉根本没感觉有什么不舒服,反而感觉有更多人爱他了,每次下乡都撒了欢一样带着小狼、小虎到处跑。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陶睿简直把小辉当亲儿子一样养,陶福家的一儿一女就半点沾不上边。小辉那小子个头蹿了,身上壮实了,穿着新衣服,玩着新玩具,在村里头存在感越来越强。陶福两口气看见就憋气,关起门就骂骂咧咧,好悬没把自己气死。陶媛媛也嫉妒得厉害,心里越来越不平衡。

陶媛媛还找到了有利自己的方法,自从她负责做饭偷偷吃饱之后,她就发现这是个好方法,从此她在家总是能偷摸给自己弄点好处。比如帮家里买东西,想办法省点钱给自己攒着;比如肖丽珍让她给弟弟喂鸡蛋羹什么的,她趁他们不注意自己吃掉一大半;比如他们让她看着弟弟,她把孩子放一边,自己歇着偷懒;比如肖丽珍难产身子虚,开了补身体的好东西,她熬药后自己喝一半,剩下的兑水给肖丽珍。而表面上,她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儿。

陶媛媛自觉找到了生存之道,为此得意洋洋,想方设法地给自己捞好处,那模样,竟和她爸妈一模一样。可惜他爸妈顾着抱怨、顾着嫉妒,是一点都没发现,连儿子瘦瘦小小都只当是难产体弱,给儿子吃更多的好东西,实则却是喂了陶媛媛,把这姑娘养得白里透红的。

这种所有认识的人都在变富,只有他们越来越穷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了。特别是陶福,他两个弟弟都出息了,只有他还是个穷鬼。他骨子里就自大,把自己当个人物,当然不会觉得他比弟弟差。

陶睿做吃食养植物动物,他是学不会了,但陶鑫去南方进货他还不会吗?他理直气壮地去找陶鑫,让陶鑫带他一起去。陶鑫知道他是什么人,直接给他写了怎么坐车去哪里进货的流程,明确告诉他一起走是不可能的,两兄弟生意别往一起掺和。

他们之间也只剩下最后一点面子情了,陶福憋着一口气自己去了。但他一不像陶鑫在镇上生活,见过些世面,二不像陶鑫总和陶睿来往,闲聊时就知道不少事,涨了见识。所以他一到南方就下意识地胆怯,畏畏缩缩的,去进货也不懂行话,没人领路,一看就是外行,不坑他坑谁?

他特意选了几样陶鑫卖的款式进货,价格却比陶鑫多了两倍。他本钱又少,总共就拿到一小包衣服。回程他又不知道观察,不知道火车上有小偷,困了就缩在那睡,睡醒后哪还有包啊?连他随身带的干粮都没了!

陶福着急忙慌地到处问,找列车员、报警,什么招都使了,就是啥也没找回来,两手空空地回了家,家里所有现金全没了。

肖丽珍本来就身体不好,听到这个噩耗,两眼一翻就厥过去了!

陶媛媛也气得不轻,还有不甘心。她也十五岁了,在村子里算大人了。她干脆劝爸妈把家里能换钱的东西都换钱,然后她跟着陶福去进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