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帝国苍穹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1章 傀儡军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除了基辅,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也是苏军重要的战略支撑点,7个德国步兵团抵达这里后干起了同样的体力活,他们认真高效的工作使得万余名苏军官兵和预备役人员得以摆脱机械重复的工事修筑专心作战准备,而在食物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这些在西伯利亚吃尽了苦头的德国人显得谦和而乐观,他们不提任何非分的要求,没有薪金和假期无所谓,不能跟家人通信也能够接受,他们甚至主动帮助苏军人员学习使用德制防空炮,甚至利用苏军在德国缴获的设备部件组装了几台德制雷达。针对他们的表现,苏军高层决定从这些步兵团中抽调有防空作战经验的德军人员组建一批高射炮连,并且分为使用88毫米口径及以上火炮的重型高射炮连、使用37毫米炮和20毫米机关炮的轻型防空炮连、使用雷达和通讯设备的无线电连。此外,6个装备常规枪炮的步兵团也已经在叶卡捷琳娜堡一带展开整训,整训的内容以思想政治教导为主,并对这些步兵团的各级军官进行了“指证核查”,即每一名军官必须由至少两名同僚证明其在战争期间的职务、品行以及表现,旁人的指证必须与个人的供述相一致,那些可能怀有极度仇恨苏联思想的或参与过苏军出现重大伤亡的战斗的,将因为无法通过核查而被调送工程部队甚至遣返战俘营。这种整训方式可谓是苏军独创,由于程序复杂、耗时漫长,这些步兵团要投入战场还得等上一段时间。

盟军这边释放并利用德军战俘的总体想法和苏联人无异,但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的一贯差异使得他们在对待德军作战人员的问题上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盟军不仅将释放的战俘编整成了一支支营级部队,还向许多部队直接发放了枪械装备。这些步兵营、反坦克营和工兵营由美、英、法、波四[***]队派遣的军官担当第一指挥官,部队中级别最高的德[***]官担当副职,于是出现了很多德国将军、上校给盟军少校、上尉打下手的迤逦奇景。在经过短暂的编整训练后,8000多名奥地利籍的前德[***]人成为最幸福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得以返回奥地利就地驻防,修筑工事、整备待战之余,他们获准与家人通信甚至见面;四万多名德军战斗人员则送到了波兰和连接中欧与波罗的海三国的“东普鲁士走廊”,盟军指挥官们带着他们进入一线阵地,以顶替那里的美英军队,好让身心疲惫的士兵们回到后方休整。

对于奥地利人,盟军制定了非常具有效力的管理制度,一旦有人逃跑,不仅其个人被捕后将送回战俘营延长看押期,同属一个战斗班的士官和士兵也将丧失信任返回战俘营,正反两面的巨大反差使得奥地利士兵对盟军指挥官的指令十分服从。对于德国人,盟国不但采取了相同的管控措施,还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后勤供应限制,在前线的每个营只能获得当天的补给品,这意味着离开德国本土数百公里的德军官兵们若要逃跑,要么投靠冷酷的死敌苏联人,要么进入二战期间备受德国欺凌的波兰,或是向北前往立陶宛、向南前往捷克斯洛伐克,那里的民众同样痛恨昔曰的德国占领者。因此,这些仓促上阵的德军官兵最终还是带着忐忑的心态在前线老老实实地驻扎下来,也好在这时候的前线趋于平静,连续几个星期没有激烈战斗爆发,同一条战壕里的陌生战友逐渐熟悉起来,将领和军官们也利用这段难得的时间完善他们的指挥架构……也许是为了从根本上抓住为己方效力的德[***]人的心,也许是出于瓦解苏军阵营里德[***]人战斗意志的考虑,盟国高层利用德国战俘组织作战部队之后,很快又做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都感到惊讶的决定:重建德[***]队!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政党数目众多,在1930年的选举中,拥有100万张选票以上的政党就有10个,而在希特勒政权掌权后,这些党派很快受到削弱和瓦解、消亡,德国自此进入了持续十余年的读才专政时期。1945年德国政斧向盟军投降后,一些被驱逐或主动迁居海外的政党领导者陆续返回德国重建党派或成立新的党派,可从二战结束到东西方阵营爆发新一[***]战的这一年多时间里,这些党派的发展极为缓慢,直到1946年也没有哪个党派或者党派联合体拥有足够的号召力来重建德国政斧,盟军显然也对任何一个德国党派缺乏信任,以至于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废墟上获得重生的设想也因诸多客观阻挠而难以实现。于是当西方盟国决定利用德国的军事力量来对抗苏联及与之同一战线的军事伙伴时,这种先有军队、后有政斧的历史怪现象便诞生了。

9月24曰,德国防卫军在莱茵河畔的历史古城波恩宣布组建,虽然这个别扭的名称是盟国方面刻意定下的,但在德国民众眼中,这与德意志帝[***]、魏玛防卫军、德国国防军一样都是德国正规军事力量的统称。名义上,这支防卫军远小于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和约》允许的规模,是由陆军和海军组成的“瘸腿怪”。陆军力量仅有3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兵员仅有两万余人,而“旅”这一建制从德[***]队里消失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它的启用让人感觉又回到了魏玛时代甚至更早的阶段。海军力量仅有一支小型的扫雷艇队,不得装备任何型号的飞机和潜艇,甚至就连观察用的热气球也不得使用。

有了勉强爬出坟墓的躯壳,德[***]队实现重生的愿望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在陆军,一个由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元帅出任总参谋长的参谋部门负责统辖陆军部队,但它对各步兵旅和炮兵团、工兵团没有指挥权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被划入盟军作战序列,开赴波兰参加拉赤基耶维奇防线建设——那条防线位于波兰东部,距离目前双方对峙的战线在60公里左右,是用来抵御苏军装甲部队的防御体系,设计规模堪与盟军在法德边界建造的“杜鲁门防线”相媲美。在当前的局势下,这条防线能否顺利完工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人们普遍担心苏军会在冬天到来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一旦这种担忧成为现实,德国这支小小的陆军就可能被苏军的钢拳碾成粉末。

在海军,限定规模小的可怜的扫雷艇队一开始还是徒有其名的空壳,直到9月27曰,归入德国海军序列的12艘扫雷艇才由英国皇家海军提供到位,这些半新不旧、型号参差不齐的舰艇无一超过300吨,让人每每想起德皇时代的公海舰队以及第三帝国时期的沧海利剑就倍感唏嘘。雷德尔和邓尼茨这两位帝国海军元帅都还在盟军的高级看押所里“供着”,出任这支小型德国防卫舰队总指挥官的是名不见经传的马修.达姆施特中校,一个由于严重胃病而几乎错过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倒霉蛋,也是第二位潜艇部队出身的“德国海军总司令”。漂泊大雨中,四百余名重新穿上军服却不能佩戴鹰徽的军官和水兵在不莱梅港举行了一场小小的升起仪式,这个消息并没有通过电台或报刊进行任何宣传,盟军当天还在附近几个主要的街道实施了特别戒严,但数千民众还是穿过唯一一座可以通行的桥梁自发来到码头,目睹这支两度让世人畏惧、两度接受悲情命运的舰队再一次涅槃重生。

以不莱梅作为母港、几乎无法离开近岸活动的德国防卫舰队成军后很快被派往波罗的海,用以清扫苏联潜艇和飞机布设的用于阻碍盟军船只活动的水雷,而盟军在昔曰的柯尼斯堡划出一处码头供给这支扫雷艇编队临时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留在不莱梅的德国海军人员只有驳船和皮筏艇可用,而另一位同样名不见经传的年迈军官翻开了历史属于自己的一页,他全名阿尔弗雷德.派斯.冯.格伦特,出生于1880年,大半生都在海军学院任职,不论是提尔皮茨还是雷德尔时代都没有加入过海军作战部队,甚至没有为海军后勤出谋划策。美英盟军的官员们大概觉得这样一个纯粹的学院派、书呆子是个安全可靠的任务,遂任命他负责德国防务舰队的总后勤,还划拨了一小笔款项供他们修缮营房、设立医院。老先生也不含糊,500人规模的海军医院一周之内就建立起来了,没有海军伤员,他们便无偿为不莱梅当地的德国民众提供医疗援助,资金药品不够,冯.格伦特向昔曰的同僚和家族成员发出募集倡议,竟很快获得了不菲的捐助。盟军划定的营房是一栋战争期间受过炸弹破坏的民居,老先生一毛不花,把盟军给予的后勤维护人员名额一口气招满,让年轻小伙子们干起了泥瓦匠的活。营房不仅修葺完成,还腾出了教室、图书馆和食堂,免费接纳流落无助的前海军退役人员及在押人员的家眷,并给后勤维护人员上起了初级海军课程。更让盟军高层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每周所获补给也就够填饱肚子的德国海军人员居然还有余粮向不莱梅以及周边城市的难民施救。他们组织多支流动分队,带着食物和药品为背井离乡的同胞们提供帮助——这些人多是在战争末期从原属德国的东部地区撤退而来,由于东普鲁士及普鲁士东部直到几个月前还处于苏军的占领之下,人们无家可归,在西方盟军的占领区又无法得到妥善的安置,只好居住在被遗弃的破败房舍甚至营帐内,生存状况非常糟糕。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