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玩赏天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七三章 颁奖晚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威尼斯双年展向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基本上都是依靠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荣誉后,才逐渐在国内电影圈或的地位。

李墨白却是自始至终没有加入任何协会,除了博古阁之外,确实很少和艺术圈的人有来往,近一年甚至是典型的宅男,除了旗下几家公司不得不参加的会议,李墨白也就是偶尔在798看看,或者去参观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

对于获奖李墨白更是不太在意,文学、绘画不是一个奖项可以决定其成就,那是需要历史的检验与证明,无论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幅绘画雕塑,都只是作者的个人表达,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思潮,假如100年之后,这些作品依然为老百姓所喜,那才是真正的成就。

100年前,全世界有无数的作家、艺术家,但是今天我们能记住并为之着迷的几乎连百分之五都没有,可见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于是当代的艺术家们想破脑袋地求新求异,反而遗忘了传统。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正在创造历史的国家而言,求新求异也算是在为这个文化薄弱的国度文化建设作贡献,而对于像中国、埃及、希腊这样的文明古国而言,那是非常非常之危险,古埃及文化或许就是这样才形成断层,好在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众多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中国文化始终没有被销蚀,但是60年代那场浩劫却让中国文化遭遇有史以来最惨烈的破坏,其破坏程度远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清代康熙到乾隆的文字狱。

李墨白现在要做的就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而不是去获奖。但是李墨白却不排斥获奖,获奖无疑可以提高公众认知度,加强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的观点能影响更多的人,从而实现中国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与融合,让中国文化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李墨白现在仅仅自是迈出了一小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是李墨白一个人可以撑得起来,但只要让更多的西方观众对中国了更深的了解,其他的中国传统艺术家也会雨后春笋般地冒头,李墨白深信中国有这个实力和底蕴。

争论依然在继续,各方喋喋不休地在传媒给搭建的舞台上唱戏,好不热闹,而李墨白却是幕后的一位观众,每当情节胶着的时候,李墨白便给下一剂猛药。

在这场争论之中,尚善等人也是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尚善一篇评论的文章,几乎被所有的媒体转载并被很多的评论家所引用。

双年展的颁奖典礼是针对近两年取得卓越成就的一次表彰,主要有两个奖项,一个是针对国家馆,一个是针对个人。中国馆由于被官方了,生命力非常脆弱,自是与金狮奖无缘,也没有人期待中国馆会爆冷,但是李墨白却是不一样,风头正劲,是个人金狮奖最大的热门(注: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原本是在开幕的时候公布,但是无涯为了情节需要故意将其放在了闭幕)。

全球的媒体都在期待,最中李墨白能否击败其他的艺术家而获奖,毕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这个时候却是非常考验主办方的魄力。

实际上评委会也是压力很大,从李墨白所引起的轰动而言,颁给李墨白绝对是无可厚非,但也正是因为这个轰动,颁给李墨白又会遭遇较大的阻力,甚至会遭遇反对者口诛笔伐。

在所有人的期待中,双年展的闭幕式终于到来,闭幕式也拉开了帷幕。这一届双年展前来参加颁奖仪式的艺术家非常之多,所有人都想亲眼目睹金狮奖花落谁家。

颁奖晚会和电影节的颁奖仪式相同,但也有不同,毕竟双年展只有两个奖项,更像是一场艺术家交流的沙龙。

艺术家们和明星一样走红地毯,每个人都是华装丽服,充满艺术家的气质,一点也没有电影明星的严肃,艺术家的装扮可谓是各有特色,让人看上去颇似一场服装秀。

李墨白倒是简单,一袭精工细作的白色长衫,脚踩一双布鞋,但却让所有人的眼前一亮,儒雅而不失风流,精气四溢,要是留着‘一’字胡须,还真是有民国文人的风采,且更添几分风流。

虽说长衫是源自于满洲旗袍,但是实际上却是经过数代的改良,不但融合汉服的元素,还具有西方时装的韵味,已经可以列入汉服的体系,长衫旗袍可是在20实际30年代风靡大上海,算不得满洲服饰了,这也正是汉文化的包容姓,只要是优秀的元素统统融合进来。李墨白也想过穿传统的汉服,但是考虑到李墨白个展的主题,穿着民国时期的长衫倒是更符合‘桥’的概念。

蒋絮涵也是一身裁剪得体的旗袍,曲线玲珑的身材尽显东方女姓之美,两人牵手走上红地毯的时候,记者的闪光灯就没有停止过。

签名过后,两人配合着记者拍照,倒是很给各路记者的面子,中国的记者看到李墨白册形象,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伟大的先贤鲁迅的形象,心中也不有震撼了一下,到目前为止,李墨白从杂文到绘画还真是都透着这个味道。

颁奖晚会是沙龙形式,一点也不严肃,艺术家们自由交流,倒是热闹非凡。在场的艺术家李墨白基本不认识,完全是圈外人,也没有主动去搭讪,而是准备找一个座位坐下来,等待颁奖仪式结束便就离开。

然而李墨白和蒋絮涵刚刚从台上走下来,便有人主动和李墨白说话,“祝贺你,李,我是德国的霍尔曼,很高兴认识你。”

“李,我是美国的史蒂夫,祝贺你。”

“李,你好,我是意大利的马尔蒂尼,你的作品太棒了!”

一路有人打招呼,李墨白倒是没有觉着吃力,这种场合的应酬对于李墨白而言普遍不过,剑桥的学生没有不懂西方上流社会礼仪的,自然是应对得体。

各国的艺术家有的向李墨白表示祝贺,有的向李墨白表示钦佩,还有画廊的老板或者高管混迹于其中,希望藉此机会和李墨白相识,要知道现在各家画廊都已经接到相关的需求信息,此时正是一个和李墨白认识的最好机会,谁让李墨白并不轻易出手自己的作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