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韦孝宽将兵力集中防御力时,李茂贞和龙阳的噩梦也就来了,任凭他们如何猛攻,却都无法攻破韦孝宽的铜墙铁壁般防御。
这时李茂贞和龙阳才明白,初期的战无不胜,并不是他们有多能打,而是大都督李靖谋划得到,打了隋军一个猝手不及罢了。
长时间无法攻破姑臧,这让李茂贞和龙阳都有些急躁,以至于中了韦孝宽的诈降之计,折损了不少兵力,士气也进一步下降。
恰逢在此时,杨广颁布解羌令,使得投奔原本的羌人出逃派回归。
以耶律释鲁、耶律曷鲁、耶律休哥、耶律斜轸为首的羌人出逃派,率三万羌军,正式脱离元蒙,返回凉州,并前往显美参战,支援隋军。
高欢手中本就有七万隋军,再加上耶律释鲁的三万羌军,双方会师后总兵力达到十万,这也让只有四万守军的龙且有些招架不住。
姑臧城久攻不下,显美城却被十万隋羌大军围困,龙且孤立难支,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暂停对姑臧城的攻势,并召回龙阳的三万大军,只让李茂贞率两万五千大军盯住韦孝宽。
龙且此番做法,无疑会给李靖的困龙之局留下隐患,并最终造成了野牛山之战后,杨广放弃大兴提前出逃,但当时的龙且确实没有其他选择,在姑臧和显美之间他只能选择后者。
龙阳率三万大军回归时,龙且已在十万敌军的猛攻下,死守了显美城足足半个月之久,四万守军也打的还剩两万五,却没有让高欢和耶律释鲁占到一点便宜。
高欢和耶律释鲁的联军可不好对付,不但高欢、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这三大名将,还有高继能、耶律释鲁、耶律曷鲁三尊战神级猛将。
仅靠龙且一己之力,显然是不可能挡住这么多人的。
危机关头,龙且和钟离眜、虞子期、季布三将,激发了组合技‘五虎破敌’,这才击退了高继能等将,并坚持到了龙阳的援军抵达。
龙阳回归,龙且压力大减,兄弟两人死守显美城,打的守城物资消耗殆尽,最终不得不去主动迎战隋羌联军。
龙且亲率五万秦军,其中还包括腾龙军和狼骑军这两大精锐,以及龙阳、钟离眜、季布、虞子期、管亥、廖化等众多猛将,对阵高欢和耶律释鲁的七万隋羌联军。
隋羌联军这边也是精兵强将云集,不但有三大名将三大战神,还有皮室军和铁林军这两大精锐军。
龙且龙阳兄弟二人联手,激发组合技‘手足同枝’,再加上‘五虎破敌’的增幅,这才挡住了高继能、耶律释鲁和耶律曷鲁这三尊战神,但仅靠如此显然无法击败隋羌联军。
这一战双方整整鏖战了一天,秦军足足战死了近一万五千大军,龙且、龙阳、钟离眜、季布等多员将领负伤,龚都、刘石、李大目等七员大将战死。
反观隋羌联军那边,除了战死了将近两万五千大军外,高欢、高继能、耶律释鲁等将也都先后负伤,并且战死了大量的将领。
阿保机佐命二十一功臣之首的耶律曷鲁,也在被龙阳打伤之后被龙且所杀,成了这一战中唯一陨落的战神。
显美之战,从守城战打到野战,秦军总共牺牲了近三万五千大军,而隋羌联军也从十万大军打的只剩四万五千人马,双方算是拼了两败俱伤。
这一战打完后,龙且手中虽只有三万五千大军,但后方的物资却被李茂贞给运过来了,所以依旧能够继续死守下去。
反观高欢,兵力虽更多,但战损太大,全军伤亡过半,显然已然无力再继续打下去了。
战前高欢是想夺回显美城,以破解李靖对于大兴的孤立,但此战之后再也不敢有过多的奢望,也不敢再继续攻打显美城了,只能死死盯着龙且,静待野牛山和大兴那边的变化,反正他是没这个本事打到大兴了。
可让高欢也没想到的是,杨行密在野牛山惨败,逼得杨广不得不放弃大兴,并在撤退途中中了李靖的十面埋伏。
杨广撤退之前,就提前向高欢和韦孝宽传讯,让两人负责在途中进行接引,只是杨广根本没能到达接引地点罢了。
高欢和韦孝宽都做了接引准备,但迟迟不见杨广到来,自然明白杨广已经回不来了。
韦孝宽果断放弃了姑臧城,并率五千守军退往显美城,前去和高欢汇合,将这座六万秦军都攻不下的坚城,直接拱手让给了李茂贞。
至于高欢,意识到杨广已经死了之后,就知道隋军已经在凉州待不下去了,接下来隋军只有退入西域这一条路可走,所以下令将西凉四郡的物资、人口尽数搬往西域。
西凉四郡,也就是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张掖属国。
西凉四郡的总人口加起来都不到三十万,但由于直接坐落在丝绸之路上,商队来往频繁,所以也还算富裕,库府中积攒了不少的物资,但想要彻底搬迁的话,显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搬的完的。
高欢现在能做的也只能尽量搬走更多的物资和人口,但大秦显然不会给他这个时间。
李靖命斛律光率三万大军,前来显美城支援龙且。
一旦斛律光抵达的话,龙且手上也就有了六万五千大军,再加李茂贞的两万大军的话,那可就是八万五千大军,那高欢就是想跑恐怕都难了。
高欢被吓到了,也顾不得其他,带着自己的三万五千残军,韦孝宽的五千兵马,以及耶律释鲁的一万羌军,共计五万大军,就直接逃往西域。
龙且得知之后,则亲率一万五千铁骑前来追击,显然不可能让高欢这么容易就逃走。
(本章完)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