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中有喜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家中有喜 第42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喜儿摇了摇头,朝外面喊:“姐夫!”

赵掌柜来找沈二郎的时候钟子孟没进来,担心沈二郎算计赵掌柜的时候他一时无法理解坏了小舅子的计划:“何事?”

“买材料买鸡蛋, 两千个。”喜儿把钱递给他。

钟子孟惊得张口结舌:“长安人当饭吃呢?”

“吃的越多我们赚得越多。吃成大胖子才好呢。”喜儿把钱递给他,“村里没有那么多鸡蛋就去前村买。前村买回来的蛋叫我爹娘做。”

钟子孟点头:“钱不能都叫外人赚去。”

随后钟子孟喊小薇进来, 叫小薇记下两千个蛋得多少钱,材料多少钱,装蛋的陶罐多少钱等等, 以后也知道自家赚了多少钱。

钟子孟找一块铁片,又找一把破损的剪刀, 敲敲打打往村里去。村民出来一看是他都不禁抱怨:“还以为磨剪子戗菜刀的来了。”

钟子孟笑着说:“县里的赵掌柜又来了。”

村民顿时明白此话意味着什么,连忙问他要多少个蛋,是不是还是一千个。她家的鸡这几日下的蛋单放着呢。

钟子孟:“一千五。”

将将出来的乡亲们惊喜若狂, 激动地奔走相告。村正急匆匆赶过来:“这次怎么要这么多?”

钟子孟:“谁知道。反正钱已经给了。”

村正一听钱到手,也不管三七二十一, 呵斥所有人不得争吵,不得弄虚作假,先去钟子孟家门口排队。

天气炎热,院里很晒,以免鸡蛋晒熟了,只能先到树荫底下等着。

小薇搬着板凳,拿着笔墨出来,记下谁谁多少蛋。这种事小薇一回生二回熟,又有村正帮她盯着,无需喜儿操心,喜儿不禁腹诽,还是独门生意赚钱啊。

村里没人扩大养殖,又没人敢以次充好,只收了一千两百多个蛋。

有的村民要回娘家买鸡蛋,喜儿提醒:“我家还有呢。”

村正:“那也不够。”

喜儿朝南边看一眼,“上次的钱都被你们赚了,这次轮也该轮到我爹娘了吧。”

这话很是在理,村正也不好再表示他嫁出去的女儿家也有几只下蛋鸡。

有的村民想到钟家只有十几只下蛋鸡,这几天下的蛋一个没吃也顶多一百个。一百个做成变蛋只能得五十文。喜儿图什么啊。该村民就问:“喜儿,你们一家对这事这么上心,赵掌柜能给你多少辛苦钱?”

钟子孟和沈伊人以及女儿小薇的脸色微变,很想把他的嘴缝上。

喜儿神色不变:“想知道啊?不告诉你!我和赵掌柜按了手印的。你很羡慕也没用。”

男人讪笑道:“我就是好奇。”

喜儿板起脸哼道:“没有你不好奇的!我爹娘在前村收的蛋让我哥哥嫂嫂做,你们就别惦记了。”

天热鸡蛋不能久放,听闻这话有的村民就想把亲戚家的鸡蛋卖给喜儿,让喜儿哥嫂做变蛋。然而嘴巴动了动就被身边妯娌拦下,听到妯娌低声说:“郑家村全村一个祖宗,喜儿爹娘不要自家亲戚的蛋,买咱家亲戚的,他们以后还怎么做人?”

这一点很多村民都想到了。此事确实没有转圜的余地,众人就各自散去。

家里材料极少,明日上午得去买石灰等物,翌日清晨喜儿领着有为挨家挨户通知,她姐夫上午去县里拉材料,下午申时三刻做变蛋。

早饭后沈伊人和钟子孟赶着牛车去安阳。经过郑家村的时候沈伊人拐去喜儿娘家叫喜儿长兄去找村正,郑家村村正识字,由他记下篮子主人和鸡蛋数量。

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郑家村上上下下都很配合。夫妻二人从县里回来,东偏房摆满各种各样的篮子,篮子里的鸡蛋反而大小差不多。

鸡蛋大小是喜儿要求的,理由只有一个,不容易被挑三拣四退回来。

中午沈伊人和女儿做饭的时候喜儿调做变蛋的材料,饭毕她拎出去等送陶罐的人上门。

申时左右喜儿家门外摆满套缸,清河村村民明白,可以做变蛋了。

钟子孟拎一布袋铜钱放在女儿身边,小薇验收变蛋,一手交蛋一手交钱。

村民都知道自家的蛋做完了就完了,再快也只能挣这么多,地里也没什么活,离天黑还早,所以一个个都很认真仔细,几乎小薇一眼过。

拿到钱的村民立即回家找个地方藏起来。

清河村村民快做完了,喜儿哥哥嫂嫂才过来,钟子孟请村正的小儿子去喊的他们。

娘家来人,喜儿躲到沈二郎身边乘凉。二郎奇怪:“怎么不看了?”

“不看了。”喜儿摇头,小声说:“他们做的不好,小薇数落他们,他们一定会找我说情。我才不要帮他们。这可是我的生意。”

饶是二郎知道她大智若愚,用外甥女的话说,一脸憨相纯属精过头了,闻言他也差点失态,她哪是精过头了,她简直是成精了。

喜儿哥哥嫂嫂一看喜儿不管事就误以为这门生意是钟子孟的,钟子孟看在傻喜儿的面上带他们赚钱,他们自然不能给喜儿丢脸。

喜儿爹娘也来了。来之前商量好了,赚的钱一分为三,交给喜儿爹娘那份留着买米面油盐。喜儿两个兄长和嫂嫂都认为应当的,因为还没有分家。

六个人做六百个蛋,随后又把门外打扫干净,帮钟子孟把陶罐搬进去,太阳还没落山。

沈伊人拎着水壶,端一盆黄瓜到门外,喜儿父母兄嫂吃饱喝足才走。

虽说自家也有黄瓜,但跟吃到亲家请的还是不一样。喜儿娘石氏不禁感慨,喜儿大姑姐贤惠又善良。

郑家村村正以及许多村民都在村口等喜儿娘家人。郑老汉甫一进村村正就问:“怎么样?”

郑老汉拎着一串铜钱显摆:“三百。今年总算不用借钱交税。”

就算没有这笔钱,郑老汉也不必借钱。他这样说是担心亲戚找他借钱。

不少村民羡慕他:“怎么听说清河村都是谁的鸡蛋谁自己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