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整体看下来,其实是侍从室的地位会再次提高。
因为只有他们能够接触到每一份皇帝朱批过的奏本。
他们虽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但是大量誊抄这些政务之后,对于他们个人有着极大的好处,这就相当于每天泡在‘武功秘籍’之中,
相比于接触不到这些内容的官员,侍从室自然优势明显。
这其实也是古代朝堂政治的演变逻辑,也是君权、相权在相互斗争中演化出来的。
其中一个根本逻辑是——天子总是想要收宰相之权,但国事繁重,他总要依赖于一部分文人,经年累月之后,这些人就会变成宰相。
以‘尚书’这一官职为例,这个官职始于秦,沿用于汉,本来就是个少府属官,掌文书及群臣奏章,说白了就是送文件的。
汉武帝还用太监做过这种官。
但到了魏晋时,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为什么?
因为他们更接近皇帝,又能直接接触各种文书奏本,一点点的就掌握权力了。
又如明朝的内阁,这其实也是一样的,朱元璋废宰相,收宰相之权,后不得已又设内阁学士,协助其处理政务,到了后来这其实就是宰相。
到了清朝,内阁虽然没废,但是又有军机处,军机处的前身是南书房,入值者说是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但逐渐的也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
所以其实在康熙朝,内阁就已经差不多是个摆设了。
现在朱厚照这么做,某种程度上也是收内阁之权,许多事他们开始接触不到,真正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是这些侍从室的官。
虽说这样会异化出另外一个内阁。
不过还是有其好处的。
比如内阁自朱元璋时设置,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形成了许多长期以来不可打破的规矩。比如票拟,如果现在全部取消内阁票拟,想必满朝上下都会很疑惑。
而另起炉灶则完全就是一张白纸。
朱厚照可以随意发挥。
最早他设立侍从室,是帮助他整理各地官员入京禀报的各种内容,对于一个生活在电脑时代、习惯了数据库的人来说,面对海量的信息处理,他能怎么办?
只能找个人形电脑。
最初是这样子设想的。
而因为一开始的职务很简单,官职也比较小,所以朱厚照可以对他们订一些严格的规矩,比如只负责记录、承旨、办事,议政、人事、军务等一切关键事务他们都没有发言权。
后来么,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侍从室的职权会不可避免的逐渐扩大。
因为皇帝需要。
最早是记各省的数据,后来则要掌握一些皇帝在意的官员档案,再后来碰到一些敏感的、皇帝不愿意让外朝官员知道的事情,他们又会按照旨意去办事。
而因为习惯了完全奉旨,不要说外朝有什么意见了,就是他们自己也不会把自己当做内阁阁老,想着要谏言、要延揽人才等。
这次改动,即便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职权,他们都难以在正德一朝形成内阁对朱厚照的牵制能力。
这种演化至少需要换个君主才行。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行宫。
朱厚照更喜欢建在承德的避暑行宫,其中也有政治理由:紫禁城作为皇帝居住的宫殿,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政治符号,而且经年累月下来形成了浩如烟海的规矩——连什么人走什么门,这都被规定好了。
说句实在话,在紫禁城的诸多规矩里生活,其实不是什么令人开心的事情。
可朱厚照再具有改革精神,也不可能把这些全都改掉,而且有的和封建迷信有关系,乱改一通会引起诸多非议、本身紫禁城的建设就讲究了许多风水。
但是在行宫之中则会随意一些,不仅生活随意,接见大臣、处理政务,哪怕是带皇子、公主玩都会好一些。
一众御史官员也不会聒噪多嘴。
所以自从正德十五年,避暑行宫落成以后,天子每年都要去住上至少两个月。
一开始会带部分大臣和后宫女眷。
后来是皇太后都跟着一起去。
一开始是住两个月。
但在正德十七年,天子住了四个多月才返京。
到了今年,已经到了六月份了,不管怎么说,天子龙撵也该启程出发了。
这是所有人都预料得到的,理由也很充分,这毕竟和天子龙体有关系。
而今年的队伍则更加庞大。
除了庞大的文官队伍,为了保证安全,御马监掌印太监张永还带了四个甲级卫、三个乙级卫。
朱厚照为了加强武备,在正德十六年,去行宫居住的第二年就启动了每年的演武令。
所以这些卫所随驾,一方面是护卫,一方面也是要检阅。
国家这么多钱,老是存在那里做什么?军队拉出来练练虽然费钱,但这钱是千万省不得的。
而在后宫方面,圣谕贤、敬、顺三位妃子随驾。
皇帝每年带的人不一样,基本是都能轮到,当然次数还是有多有少。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