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學官一頓,訕訕道:「並未知,我也是從他平日裡寫的文章判斷出來的,他平日不愛出國子監,寫的文章多以花鳥景色、人生道理為主,可是他有的文章卻寫了很多山川異域,風土人情,若不是親自去過,怎麼寫的那麼詳盡。」
他為了搞清楚,還特意打探一番,得出的結論是這些物事並非杜撰,他這才推斷出盜用之說。
不得不說,潘學官有查案的潛質,這番追根刨底的勁頭,在國子監實在有些大材小用。
合該是去大理寺才對。
監丞聞言,長舒一口氣,也就是說這件事還不能辨別真假。
如此,國子監的名聲算暫時是保住了。
桑榆想到了之前看的小冊子,輕聲問:「周學官是哪裡人?」
監丞雖然不知道桑榆的身份,但是見她問話崔敘沒有阻止,便答道:「若我沒記錯,應是嶺南道人。」
第二十六章:共同
潘學官補充道:「不錯,他是嶺南道象州人士。」
桑榆眉間皺起,腦海里閃現出無數個場景,那日的茶館及物架反反覆覆出現在她的眼前,騰地,她突然問:「你們還記得死去的姜生是哪裡人嗎?」
百里謙腦中一個激靈,沉聲道:「嶺南道,象州人。」
崔敘眼前一亮,對上了,這兩個死者的共同點就是這個了,「可是劉掌柜並不是嶺南道人,他是黔中人。」
桑榆道:「是,但是他也和象州有關係,如果我沒記錯,他茶館裡沒有任何關於象州的茶。」
桑榆依稀記得,茶館的物架上有許多茶葉,每個茶葉的罐子都寫上標籤,可以看的出劉掌柜走的是嶺南、黔中這條線,而象州又是茶葉產地,按理說他是不可能不去這個地方的。
百里謙正色道:「我立刻著人去查。」
崔敘點點頭,「去長安縣找張明府問問。」
「諾。」
這個案子共有三個受害人,其中周學官和劉掌柜熟識,姜生是個例外,他死的早,又是地痞之流,與周學官,劉掌柜相差甚遠,除了臉上都被毀容之外,找不到共同點。
現在經過桑榆這麼一說,他們總算能聯繫起來了,案子終於得以往前走一步了。
崔敘的心中的緊繃的弦鬆了許多,覺得此番帶上桑榆是對的。
他又問監丞周學官死去哪日可有什麼特別事,有沒有生人進來。
監丞回憶了片刻道:「那日沒什麼特別的,國子監管理比較嚴格,監生除了旬假、節假不得外出,學官雖然鬆散些,但也不至於隨意進出。」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