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理寺斷案實錄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7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宋溪亭欣然同意,「能與竇郎君一同暢談,亦是某之幸事。」

竇興成久居長安,自小在竇尚書的教養下長大,也是一個風華正茂的郎君,其名頭絕不在他之下,兩人雖說不上一見如故,但也相惜相敬。

於是幾個人便分開走動,只是少了一個百里謙,他在吃完年夜飯之後,早早地去了柳府,想來今日是不會回來了。

本來他應該在柳府過除夕的,但崔敘等人都不過去,他思前想後還是拒絕了,雖然兩人婚約已定,但到底沒有成婚,再這樣闔家歡樂的節日裡,還是有個界限為好。

桑榆嘆了一口氣,這就是典型的見色忘友啊,以前的百里謙可不是這樣的,他這是吃了什麼開竅的藥了嗎?

最終去的人只有桑榆姐妹、崔敘、薛如英、竇玉成以及暗中保護他們的侍衛們。

桑榆從來到太原之後,還不曾好好欣賞過這個龍興之地,這次總算可以領略其風土人情了。

獨特的地理結構,讓太原府城有「城中有城、城外有城」之說,蓋上因其東、西、中城分布不均,像是一城套一城的緣故。

他們所去的地方是中城,這個建於汾水之上的城鎮每到節日祭禮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汾河的兩岸會各種各樣的燈籠火把點燃,照的水面波光粼粼。

幾百人組成的游神隊伍順著汾水而下,每到一戶人家的門前就載歌載舞,驅鬼逐疫,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舞龍舞獅、雜耍馭獸多不勝數,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儺戲了,面具遮臉的驅儺人腳步輕緩,動作誇張,嘴裡念念有詞,孩童們學著他們的樣子帶著各種面具、唱著驅儺詞在人群中鑽來鑽去。

儺戲,也叫鬼戲,它的起源要追溯到神話時期,那時候的人更注重對自然和圖騰的崇拜,對神話的嚮往讓百姓產生了不可磨滅的信仰,他們渴望驅逐苦難、追求幸福,所以舉行了各種祭祀活動。

從五嶽山林到日月星辰他們都要祭拜,「儺」就是順應而生的一種祭祀方式之一。

隨著時間的發展,原本由一朝天子所命的莊嚴祭祀漸漸在民間發展壯大,原本高不可攀的祭禮也變成了如今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因此民間常稱作「儺舞」。會跳儺舞的不僅僅是專門的戲班子,不少文人雅士也會參與其中,這種帶著祈願又浪漫的祭舞在大興廣受歡迎。

一路走來,桑榆和桑榆看的眼睛都花了,不知道該先瞧哪個好。

相比較之下,崔敘、薛如英和竇玉成的神色就平靜多了——長安每年都會有這樣的活動,最厲害的儺舞就在宮中,他們已經看的太多了。

不過竇玉成本就是愛玩性子,他的注意力很快就被街上一個胡人雜耍給吸引走了,跟他一起玩的周良才和竇玉成不在,他無人陪伴,桑榆和崔敘不合適、薛如英他還沒想好怎麼面對,索性拉著桑蓁就跑。

第四百一十七章:請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