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古代搞發展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74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他在最後寫上了水泥的方子。

這個時代還沒有水泥,建造常用的石灰砂漿和蜃灰做膠凝材料。

石灰砂漿使用最為廣泛,但不能在潮濕環境下砌牆,更不能在水中使用。除此之外強度也不夠,即便加入黃黏土來提高硬度也不夠優越。

蜃灰則是用蜃殼燒成的灰,用途和石灰相近,且性能比石灰優越, 但只在沿海地區廣泛使用,遠不能和水泥比。

除了這兩者, 還有一王牌,「糯米灰漿」。

這個就厲害了,其特殊之處在於摻了糯米漿。

用糯米灰漿作為磚石砌體中的粘結材料,如果使用得當,效果完全不輸水泥漿。

但它成本昂貴,一般只有官府重要建築和大戶人家才會使用。

而大部分農家百姓建房原料就是黃黏土,連紅磚都不常用,畢竟吃都吃不飽,誰捨得拿糯米用於建造。

另外糯米灰漿每次製作都要專門熬製糯米漿,太過麻煩,比例也不好掌握,一個不小心就成豆腐渣工程了。

不如水泥可以提前製成粉狀,現用現拌。

有了水泥自然就有了水泥混凝土,葉如塵在信中毫不誇張地說水泥混凝土與石頭硬度一樣。

並表示準備開一個水泥廠,幫聖上看看是否可行,這次新區修路就要用水泥混凝土,蓋房砌牆也要用水泥漿。

若是不錯的話就能大批量生產,不說賣到全國各地,僅周邊省份就夠了,還有西邊兒的軍事邊防,絕對供不應求。

這產業鏈發展起來後可猛了呢,聖上要是給錢了,水泥廠就是官府的,不但能帶動隴州經濟,掙得錢還都是公家的。

嘖嘖,葉如塵心想,這麼好的點子都貢獻出來了,若是聖上不心動,就莫怪他自己出錢開廠,辭職回家養老了。

給聖上的信寫完後,葉如塵想了想,又寫了一封信。

反正要往京城跑,順便給幾位好友道聲好。

隴州目前的窮是一個死循環。

村裡的地必須要種,否則就沒有糧吃,更交不上稅。

但沒錢買肥料再加上各種原因,就算費時費力種上了地,一來收成也見不得有多好。

百姓想出門掙錢也沒有門路,莫說村里,就是城鎮都沒有太多的就業崗位,於是家家戶戶只能縮衣節食。

一小部分壯年勞力被困在了家中的幾畝田間,而更多的則是背負行囊外出務工,這又造成了勞動力嚴重流失的問題。

還有人才流失,讀書稍微讀出點名頭的人也都留在了外面。

要打破這個循環,就要找到關鍵點,即「就業崗位」。

隴州需要改變的地方太多了,因為時間緊,任務重,葉如塵等不及一點點來。

所以才決定直接動大刀,在隴州城內劃一個新區。

脫貧攻堅要從城市入手,增加隴州城的就業崗位,只有隴州城先發展起來了,才能漸漸帶動下面的縣一起富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