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道:「可以。」
夏閣老又道:「為了補國庫的虧空,擬定江蘇、浙江一帶每畝水地加兩厘的稅。請陛下示下,現在是否可以免了?」
真君悠悠道:「百姓日子苦啊。分些也是應當,准奏。」
雖然這話是照舊陰陽怪氣得叫人噁心,但穆祺還是頗為驚異的瞪大了眼:以慣例而論,預定要加的稅就已經是皇帝口袋裡的錢;居然居然鬆口肯給百姓減減擔子,老道士什麼時候這麼擬人了?
皇帝悄悄摸了摸袖中的書冊,冷冰冰並無反應。顯然,無論那個隱匿於人群中的謫仙如今身在何處,他對自己的舉措都實在無話可說,只能沉默了事。
飛玄真君被奇書折騰了幾日,如今好容易掌握主動,心下不由快慰:
「其餘利國利民的事體,閣老可與六部一同商議,擬一個條陳來朕批。只要合乎情理,都可以允准。剩餘的銀子再湊一湊,朕想法子補上一筆,先把太廟給修一修吧,也算朕敬天法祖的一點誠心。」
聞聽此言,殿中所有人眼皮一跳,立刻領悟了端倪:
戲肉來了!
無怪乎皇帝這麼豁達開明,對撥款的奏請百依百順,原來交換的伏筆,埋在這裡!
皇帝以外藩入嗣,年少登基,為了將自己的親爹興獻王追尊為帝,與時任楊首輔父子鬥了個天翻地覆、山崩海嘯,僅廷杖而死的四品以上官員,便足足十六人之多。大禮儀鬧到最後,楊首輔廢為庶人,病逝家中;其子楊用修流放嶺南,終身未獲赦免。不過楊用修才氣橫溢,窮而後工,據說在嶺南痛定思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文章定能永垂不朽云云。
不過,朝廷官員們並無此為文學史獻身的偉大情操,更不願意用臀部硬頂聖上的廷杖。於是大家隨風搖擺,也就默認了皇帝追尊生父的舉措。
可老道士的欲望似乎無窮無盡,手段也得寸進尺。追尊生父之後是上諡號,上諡號之後是修陵墓,如今陵墓修完,宮中又隱約傳來風聲,說皇帝似乎想把他親爹弄進太廟裡吃一碗冷豬肉!
——這就實在是太過分了。太廟祭祀歷代先帝,主殿供奉的牌位是有數量限制的。如果興獻王的牌位挪進去,誰的牌位又會被擠出來?一個連皇帝的邊都沒有沾過的藩王,還能鳩占鵲巢,搶正牌皇帝的編制是吧?
哪怕以大禮儀後朝廷的柔順聽話,這個口也實在難開。皇帝大概也自知理虧,所以旁敲側擊,先用修太廟的事情來試探試探,搞點日拱一卒的小動作。但就算是日拱一卒,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敢鬆口!
果然,夏閣老沉默了。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