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33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雙方均同意,大安帝國及朝廷為東瀛國絕無異議之宗主國,負有保護宗藩之特權。凡東瀛國國征夷大將軍繼位,需稟告大安國朝廷,並由大安帝國至為尊貴之皇帝陛下遣使冊封,冊封東瀛國征夷大將軍為充東瀛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東瀛都護,日本王。

經大安帝國朝廷承認,東瀛國歷代天皇乃東瀛諸神在世間之化身,東瀛國本土諸神明之代言,受皇帝敕封而統管日本國大小本土諸神事宜:征夷大將軍及日本王則為大安帝國冊封之統轄東瀛國內一切民生軍政事務之世俗領袖。大安承認征夷大將軍為東瀛國之合法最高統治者,管理俗世一切事務。

……此處「東瀛本土諸神明」,須東瀛造冊呈報,經由大安朝廷禮部之正式確認;天皇之繼承與冊立,亦當遵大安皇帝陛下之諭旨而行,勿得擅行廢立。】

這一段前言頗為冗長繁瑣,除專業的歷史學家以外,並不受廣大愛好者的重視。但事實上,相對於其餘條款中索取的經濟礦產種種利益,這份枯燥乏味仿佛官樣文章的綱要卻更讓酒井氏心神昏耗,精神與意志都大受刺激——唯名與器,不可擅假於人;作為深諳漢學的高僧,酒井氏是太明白名分的殺傷力了——這份草案一簽,東瀛上下一切的正統,都必須得仰賴中原皇帝的恩賜了!

這樣的仰人鼻息,與亡國有什麼差別?更不用說,協議中咄咄逼人,居然將大將軍與天皇冊封的權力同時拿走,並蓄意埋下了天大的地雷——數百年時光荏苒,天皇早已經淪為毫無權力的傀儡,窮苦得連日常開銷都無法應付要靠商人贊助;可無論如何貧困,名位總在那裡。一但名位在冊封中被「上國」捏在手裡,那誰知道又能掀起什麼風浪?

酒井氏不願細究,也不敢回細究。短短几頁的協議居然花了三個多時辰才草簽完畢。而三個時辰之後,修為有成的高僧走出船艙,居然已經是大汗淋漓腳步蹣跚,神思恍忽不能自抑。,當晚便重重病了一場。僥倖痊癒之後,高僧絕口不提這三個多時辰的痛苦往事,只在臨終一年之前,才於絕筆的回憶中勉強回憶了一二,作為一生最後的懺悔。

即使在這樣悲哀的懺悔中,酒井氏也不敢回憶細節;他只是無奈承認,這樣屈辱的讓步,簡直與中原南宋之《紹興和議》差相仿佛,甚至更為悲哀——趙氏再如何「臣構言」,到底沒有真淪為江南國主!

當然,高僧也曾嘗試為幕府力爭,但終究力不如人、形勢所迫,爭來爭去,只爭出兩項:

第一,保留了所謂「天皇陛下」的稱呼,沒有讓天皇淪為純粹的神職人員(沒錯,在初版的草案中,中方很可能只打算讓天皇精心研究理論性宗教典籍,培養為完全的神學家族);第二,是保留了所謂「征夷大將軍」的名位——按貴人原版的意思,其實是相當不滿意「征夷」的;畢竟東瀛自己就是蠻夷,有什麼資格「征夷」?中原朝廷允許你征夷了麼?僭越!——還是酒井氏拼命死爭,幾乎痛哭流涕,才終於保下了幕府所剩無幾的這一點威嚴。

「大師要知道,這些其實都是不合規矩的,朝廷本來不該允准。」貴人正色道:「但大師的確是忠貞之士,而我們一向敬重忠貞侍主的高士——也罷,就當看在大師的份上,我就冒險退一步吧」

他停了一停,又強調道:

「……不過,這只是我個人臉皮薄心腸軟,斗膽做的讓步而已。這樣非分的容忍,還請大師不要習以為常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