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39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端坐的皇帝忽然咳嗽了一聲,強行壓抑住了某種強烈的笑意。好歹是披著龍袍在大庭廣眾之下,即使大家都俯首帖耳不敢仰視,至尊也不能露出一丁點的不體面來;所以他硬是掐了一把大腿,壓抑住了那種當眾扭曲成蛆的衝動。

彳亍吧,朕倒要看看是怎麼個掙錢法!

【當然,這倒不是說《金陵條約》之前,大安朝廷就不想掙錢了。從現有隻言片語的史料看,宮廷及內閣是考慮過怎麼從東瀛撈錢的,比如說派遣太監去看管銀礦、收取賠款;拼死拼活拼命搜刮,一年大概能刮個十幾萬兩銀子;如果朝廷耐心足夠,那按照這個數字刮下去,可能刮個十年二十年,就能刮到《金陵條約》簽訂當年的收入。

沒錯,《金陵條約》中僅軍費賠償,就高達三百萬兩;大概是東瀛二十年的財政收入。

二十年的財政收入——你讀到這一句話時有多麼的震驚,那倭國使節的震驚就只會增加一百倍。大概是數字過於離譜且荒謬,作為條約談判代表的幕府家老水戶氏甚至沒有第一時間趕到憤怒與恐怖——他還以為是穆國公世子暈眩過甚腦子裡進了海水,以至於發昏說了胡話!

五百萬兩,這怎麼可能呢?

但事實證明,恰如穆氏的說法,「錢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東瀛當然拿不出來這筆錢,但金融魔術的奧妙就在於無中生有。所以《金陵條約》的第一款,就規定了這五百萬兩由英吉利銀行負責周轉,由東瀛方以海關及礦山的稅收為抵押,利息為百分之五——比房貸還高。

如此一來,大安朝廷迅速拿到了豐沛的收入,大大彌補了國庫的虧空;英吉利銀行擁有了插手海關的權限,並能在利息中大動手腳;雙方都是大賺特賺,典型的雙贏(當然東瀛可能輸了那麼一點,但誰會在乎東瀛呢?)。但是,最關鍵的還不在這裡;真正要命的細節,在於該條款的附錄——「為了監督賠款的撥付,中方將派遣一名全權大臣,與英吉利銀行高級專員儒望協同辦公」。

而這位被中方派遣出去的全權大臣是誰呢?——沒錯,就是當時的工部侍郎、副通政使,閆東樓閆小閣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