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政治上的悟性和他在军事上的悟性一样出色,半宿的时间,居然还真被他悟透了‘民富国强’这四个字。
前隋的时候,税收制度不可谓不严苛,国库钱粮不可谓不充盈,然而,最终的是什么样的结果?
朝中一有人作乱,百姓顿时揭竿而起,成为了推翻朝廷统治的急先锋。
这是什么原因?
朝廷无恩德于百姓,不得民心。
同样也证明,富国穷民政策的错误。
反之,藏富于民则不一样,物资在百姓们手上,朝廷若真有急事,需要征调的时候,一样征调的上来,出现大灾大难,百姓们有储备在,轻易的也饿不死,同时,也让那些地主士绅们,不能轻易的拿捏百姓了。
此外,钱粮税收少了,官员贪腐情况也就少了,因为贪污的空间不大了。
当然,这些都是小事情,关键是,你轻税赋,薄徭役,甚至不征徭役,百姓们在能够吃饱穿暖的情况下,又有几个人会把自己的性命不当一回事,跟着别人造反呢!
不过,悟透了这些道理,想要真正在朝廷改革并且落实,却不那么简单。
李世民考虑了大半个晚上,也就想出了三条。
第一条,是以各地气候不同,并不全都适合养蚕或者种麻为由,免除百姓们在丝麻方面的税收,稍微增加一些各类粮食谷物方面的税收。
以现在丝麻和粮食巨大的价格差异,算是直接给百姓们节省下了一半的税收开支。
第二条是为了方便计税,将繁杂的纳税项目全部剔除,只保留一项田地税,而且每年只收一次,由朝廷中枢派专门的总税官去逐州逐县收取,地方官只负责理清账目,不实际收钱,一个出账,一个收钱,同样也避免了贪污。
他稍微计算了一下,觉得每亩田纳粮一斗,即可保证国用,并且有很大的富余。
因为李唐现在除开洺州之外,还有两百六十几万户,按平均每户授田一百亩田来计算,每户差不多要纳十石粮食,每年收上来两千六百多万石粮食,按照现在的市价算,价值都在一千三百万贯以上了,足够养活朝廷的军队,和给朝廷的所有官员发更加优厚的俸禄,每年还能有几百万贯以上的结余。
而按照粮食现在亩产一石多的产量来算,大多数拥有一百亩田的百姓,每年只需要用七八亩地,甚至五亩左右田地的产出来交税,就足够了。
这样的话,他们只需要将朝廷分发给他们的田地中的两成拿出来耕种,即种上二十亩左右的田,就可以保证交完税以后,自家全年的食用了,而只要种到三四成,则不仅衣食吃用不愁,还能有不少的结余,百姓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耕种能力,选择种植多少,休耕多少。
第三条,就是关于徭役方面的改革了,只允许朝廷中枢因为某些特事征发徭役,比如修宫殿,陵墓,清理或者开挖河道等等大工程,地方官员因公征发徭役百人以上的,须向朝廷报批,私征徭役百人以上的,则视为聚众谋逆。
这一条,是从降低地方官员权力,和减轻百姓负担两个方面入手的,能大大的降低地方官员盘剥老百姓的可能性。
要知道,普通老百姓根据时节种地,一年之中,是有不少时间可以休息的。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地方官员会以征调徭役的名义,让他们去给自己干活,修庄园,种私田,喂养牛羊牲畜等等,一干几个月那是常有的事,老百姓根本反抗不了,朝廷也基本不会派人去查这种情况,反正是农闲时期,百姓们自家的生产没有受到影响,一般也不会往上闹腾。
当然,还有一条附加的关于官员俸禄方面的改革,为了增加上面三条的通过率,他也一并加在了奏章里,意思就是以后朝廷除了食邑和职田之外,只会按品级发放钱和粮两种俸禄,但是其总额和比原先发放的柴碳,丝麻等等各种俸禄补贴的价值加起来要高三到五成。
其中高级官员涨薪三成,因为他们本来的俸禄就高,从五品以下的低级官员则是涨五成,因为他们原先的俸禄低一些,而且日常开销越来越大了。
作为朝廷的尚书令,李世民的奏折交上去,就直接代表了政事堂的态度,只要李渊同意,就可以执行,可是,李建成并不会坐视他买好百姓和大臣。
然而,长安今年的丝麻根本没有卖出去,李世民这个时候提出免征丝麻方面的税收,改征粮食,属于合情合理,太多那东西积压在朝廷的库房里,也是坏。
反而,粮食的价格虽然一直在缓缓下跌,但是变现非常容易,洺州,以及其商业联盟的各家,都在定期收购。
而且,在国家出现重大灾难等问题的时候,有大量的粮食储备在,就能确保安然渡过,多征粮食更加划算。
至于反对李世民的第二条和第三条新的税收法和新的徭役法,那就是反对中央集权,这一点,肯定是李渊和朝堂上诸位所不喜的,所以,他根本不会拿这个出来说事。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