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折金帖上,寫著「預報佳期」四個字。
「謹諏嘉仁十九年一月十八日,惠蒙冰語,不揣微寒,仰攀令千金與犬子結為百年佳遇,秦晉之好,愧無蘭田美玉,幸牽朱幔紅絲。恭布微忱。」
左下角寫著「賈政,謹致。」
賈母的手微微顫抖,一遍遍的撫摸著「預報佳期」這四個字,連聲把鴛鴦叫來,吩咐她把那暻花暖鳳盒拿過來,將婚書放在裡頭。
等賈政走後,賈母興致頗高,又讓鴛鴦拿了她的私產單子來看,又把黛玉叫來,一塊吃的晚飯。
賈琰並不大知道府里的事,吏部已經放了今年各地官員的補缺情況,他這兩天忙著跟虞老先生商量去哪個地方好。
他的意思是哪裡窮往哪裡去,這樣比較好出政績,可是虞老先生說他太想當然了,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每年的官吏考核無非就是那幾個標準,一個是賦稅,一個是科舉。賦稅依靠農民種地,一春一冬,兩三年能有大改變就算不錯,科考是看你管轄的地方出了多少秀才,舉人,進士,這個更是要從小要抓起的。如果大多數人連飯都吃不飽,那更不可能供養出士子。又窮又落後,這兩個都是連在一起的。
還是富庶的地方好,在這個基礎上,錦上添花總是件比較容易的事,想做點什麼,人力物力都能跟的上。
賈琰決定聽取虞老先生的意見,最後選擇了蘇州的關鄉縣知縣。
半個月後,朝廷的調令就下來了。
賈琰接到的任命竟然是梧州的同知,從六品。
他以為是虞老先生在背後出了力,誰知道虞老先生也是一頭霧水。
虞老先生沉吟了一會兒,道:「這次吏部審核的官員,是周曠昔日一個老部下的兒子。」
所以,應該是周曠在背後打了聲招呼,至於這麼做的原因,無非就是要拉攏他。
賈琰並沒有跟虞老先生講過滁州的事,只讓他帶了封信給周曠,這次便將滁州的事細細告訴他。
「先生,」賈琰心裡隱隱有股不安,他總覺得事情不對勁,「我在滁州鑄造了一批兵器,在信上也說明了,按理說侯爺該接受了這批兵器該上報朝廷,可是現在一點動靜都沒聽到。而且,我聽他的意思,沈家私鑄兵器的事他是早就知道的。」
虞老先生笑道:「你多慮了,周曠這孩子我知道,他是謀定而動的性格,現在不動手,可能是時機不到,他是我看著長大的,朝廷那時候主和,反戰,我那時候也是主張以安撫民生為要,戶部吃緊,打仗的後勤根本跟不上,周曠不但要管著前方的戰事,還要抽空上書跟朝廷上我們這群老頑固酸文人打機鋒,最後硬是守住了邊遼,將幾十年來都騷擾邊境百姓的敵軍趕到了僻山里。」
「這二十多年,他傷了腿,兩個兒子也都戰死沙場,如今仍是煢煢孑立,想起當初我們群臣對他的攻擊,我心甚愧,他是朝廷百姓的功臣。」
賈琰不語,這些事情他都知道,昌遠侯周曠為保皇一派,他無兒無女,據說不僅傷了腿,也傷了根本,不再可能有子嗣,他也不投靠任何皇子,從戰場下來後主動就交出了兵權,聖上因此甚為倚重他,幾乎是故意將他扶持起來對抗逐漸勢大的沈家。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