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替法家說話,是因為法家確實值得。」伍愛華說著:「法家的值得不是我說的,是歷史驗證的,雖然漢朝一直尊從黃老治國無為而治,但是漢初『約法三章』以及後續沿用的秦律,都彰顯了他們使用法家理論治理國家。」
「後續魏晉那一團亂可能不好說,但是隋唐之後,根據後人的總結,治國模式就是外儒內法。」
「其實這個模式就是漢代兼蓄周朝和秦朝的治理模式,兼采儒法,塑造成了漢朝的治理模式,因為這種模式下郡縣、封建制衡,使得漢朝再生能力極強,難以完全解體,西漢完了還有東漢,東漢沒了還有蜀漢,後世皇朝看到了漢朝給出來的模版,於是認真學習,最終建立了一手托舉儒家顯學,用仁政昭告天下,一手緊握法家寶典,用律法約束臣民的模式,也就是漢朝最出名的『霸王道雜之』。」
老年劉徹聽了伍愛華的話,頗為欣賞:「我琢磨了小半輩子的治國方法,這小兒倒是理解地清楚。」
對於劉徹來說,聲音頗為年輕、性格頗為活潑的伍愛華就算是個天上的兔子,也就是小兒罷了。
至於霸王道雜之,難道她說了,劉氏宗親那些蠢貨就會用嗎?
相比於淡然的劉徹,清朝的皇帝最為不淡定了。
「此乃治國之道,本就不應該是小民知道的,這天幕竟然要將治國之道教給所有國民?」康熙驚怒交加。
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也是實質上奠定清朝入關後統治思想和統治方法的皇帝,康熙本人對著這些思想的研究只深不淺,甚至他還兼學中西,取其精華,只為了能夠鞏固好清王朝的統治。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是八股文的推行者和支持者。
八股文束縛人的思想?那不是正好?我們就需要啊!
反正滿人做官通過科舉晉身的很少,漢人的話,聰明人年輕的時候就能通過八股當官,等年紀大了思考到八股之外的內容了,那時候都已經在帝王那裡掛名了,都是趁手的工具人。
更何況,八股的學習和普及難度要遠低於唐朝進士科的內容,畢竟唐朝科考之前都要投卷,真的才華橫溢之人又有多少?就是有,在清朝管控思想大興文字獄的情況下,又能有幾人?
更別說康熙本人看不慣什麼魏晉風流和唐時的斗酒十千,他自己的兒子讀書都被要求讀一百二十遍抄一百二十遍,這種性格嚴謹嚴肅的虎爸,只會嚴於律己,更嚴於律人。
在看到天幕說「霸王道雜之」的時候,康熙就捏斷了手中的毛筆。
伍愛華可不會管康熙想什麼,畢竟現代屠龍術都是中小學義務教育必學課程,誰還擔心什麼「外儒內法」、「霸王道雜之」會開啟民智啊?
「其實,如果是其他國家統一天下,法家也未必就不會稱為指導思想,畢竟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並不是國君們喜愛的顯學,而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國家的強大都是從變法開始的。」伍愛華繼續說道。
「春秋時期的法律變革,一方面是改變原本西周奴隸制社會的法律,讓它更加適應社會發展,另一方面是探索封建王朝製法律,提升國家實力。」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