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鞅規定的秦律下,人的身份是通過血緣繼承的,工匠和商人的孩子也是工匠和商人的戶籍,而在朱元璋也是,軍戶就是一輩子軍戶,工匠也是一輩子工匠。」
「雖然這些規定在我們看來很難評,但是當時社會還真的因為這種政策導致部分人懷才不遇……只能說,商鞅和朱元璋遭受詛咒的概率進一步提高了。」
「不過這個規定也不是完全限制死了,比如明朝著名才子李東陽、著名首輔張居正,據說都是軍戶出身,但是因為科舉考試厲害,最終成為了文臣~」
【李東陽和張居正那種人,能有幾個呢?】明朝軍戶絕望地問道。
這一問,其實是階級之問。
當身份固定之後,人們便會逐漸喪失創造的可能。
朱元璋這時候又不認了:「咱哪有說軍戶的兒子一定是軍戶?明明可以只有一個兒子繼承軍戶的位置,別的兒子都可以去干別的事情!」
朱元璋這麼說的同時,彈幕中也有人提醒。
伍愛華看到彈幕之後,微微笑道:「這個規定我也知道,但是實際執行中……」
伍愛華只能搖頭說道:「只需要一個兒子繼承軍戶,在明初的時候還好,明朝中期之後,因為軍戶太苦,家裡往往都是讓最不討父母喜愛的兒子去做這件事情。」
「後面一家一戶血緣繁衍成為宗族,就變成族中最沒有權力的那戶人家去當軍戶。」
「後來,當軍戶的這一支往往血脈斷絕,不是因為貧苦和身份沒有人家願意嫁女,就是因為家中男丁戰場死絕。」
「也因此,民眾往往畏懼成為軍戶,最終軍戶的戰鬥力也直線下降,畢竟家裡窮苦的人,能指望有什麼好身板呢?」
伍愛華這話說完,朱元璋沒忍住瞪大了眼睛:怎會如此?!
「當然,」伍愛華說道:「百戶以上職位的軍戶就截然不同了,雖然百戶放在朝堂上也只是小官,但是好歹比平頭百姓要好的多,所以百戶以上職位的軍戶生存和婚嫁還是不成問題的。」
「那年代的軍戶人家,至少要讓家族子弟有錢讀書,才談得上改變命運,」伍愛華又說起了明朝兩位首輔:「首輔張居正家裡是遼王的一等侍衛,所以張居正才有了讀書的機會,他十二歲秀才、十五歲中舉、二十二歲進士,十五歲之前讀書的錢幾乎沒可能是自己掙的。」
「李東陽後來也官居首輔,」伍愛華繼續說著:「據說他三歲能寫尺大的書法,經過神童試之後被當時的皇帝看中,七歲的時候由皇帝下令送他去順天府學讀書。」
「實現這一路徑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他當時家在直隸,所以神童事跡很快上達天聽,二是他家是金吾衛出身,家裡條件不算多好,但是能夠讓他三歲之前就讀書寫字,畢竟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筆墨紙硯也是很貴的!」
「古代的風水師經常會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可見讀書改變命運這事,古往今來就是東亞文明的認同。」
「論學生捲成績的程度,東亞是遠超過全世界其他地區的,中日韓三國都將高考看得很重,而且也不玩國外綜合評定那一套,主要就是看高考成績,畢竟綜合評定這種事情,就和唐朝不糊名的科舉一樣,盤外招實在太多,階級壟斷的手段罷了。」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