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和聽聞這個消息的時候,他還在器學院中教著學子們改進農具,創新百姓能用的工具,一時之間還沒有反應過來,紅薯玉米的新奇吃法就普及到了青山書院的小食堂內。
當他吃到類似於拔絲紅薯的食物時候,還沒能回神,隨後和胡蓮蓮說了,開發創新新菜式的學子設立一份創新獎,將銀子給胡百花,鼓勵弟子們多多創新菜式,碰撞交流,做出更多更好吃的美食。
這無疑激起了青山書院和廚學院的好勝心,那段時日,胡蓮蓮嘗新菜嘗到想吐。
也是這段時間,青山美食的名頭,傳到了臨川府中,幾乎是每個到來定江縣的商人或是訪客百姓,都對定江縣街頭巷尾的青山美食讚不絕口,有些大菜則是在定江縣某些酒樓客棧的招牌,據說是和青山書院做了交易,只能由他們獨家販賣。
關於棉花,林清和第一時間就想著在器學院中製作棉花成布的機器——紡紗機,然後他就發現了棉花成布的過程有些麻煩,軋棉、紡紗、染色,織布。
林清和想直接一步到位,但是也想從中教導工學院和器學院的弟子們以及青山書院的學子們,自我創新,自己思考創作一個新的機器,怎麼樣將棉花中的棉籽剔除乾淨,怎麼樣使棉花成紗,變成一塊塊布料。
林清和知道以前沒有進入電器時代時,木器是作為主流,紡紗織布又是古代女子生產力繞不開的一個重要環節。
同時間,林清和也發現了青山中有好幾個製造有天賦的弟子,有些甚至不是接受了好幾年書院教育的學子,只是普普通通的農家子弟。
黎驚雪家中有織布機,不過織布效率很慢,但他到底還是拿來了書院中,給大家做分享,讓沒有頭緒的學子們有了思緒。
經過大家的努力,最終做出了合格又有效率的手搖紡紗機,不過,林清和精益求精,要求學子們繼續改進,最後,讓手搖紡紗機變成了腳踏紡紗機,一錠變三錠,三錠變五錠。還在染色後的棉紗上做功夫,令女工在紡紗織布時,雙手交錯,原本只能織出一種顏色的布料,有了更多的花樣。
很快,輕柔綿軟,花樣繁多,價格適中的棉布一經流入市場內,便獲得了百姓們的追捧,只需要花上比平時多上一成的銀錢,便能獲得大量合適的棉布,令家中人人都有衣可穿。
棉布的大量需求,使得青山院不得不專門建立一個棉花坊,專門用以棉布的生產,定江縣的百姓,尤其是女子又多了一份可以選擇的差事。
工學院和器學院還改進了不少農具,使得學子們在農學院種植時,更加輕鬆簡便,這些工具也在林清和的有心宣傳之下,流傳到了定江縣的每一個角落。
特別是水車的出世,簡直戳中了百姓們的心窩,只需要把水車放在河道或是寬大的水渠中,一人進入其中踩踏,水流便可源源不斷湧入渴水的田地之中,有些水勢較大的河流不用人手,水力衝擊下,水車自身轉動,水流同樣從水渠中進入到田地內。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