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衣冠不南渡》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68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3章 依你所言

当裴秀走到了太极殿门口的时候,成济将他挡了下来。

成济上下打量着面前这位,这位可是稀客啊。

诸多尚书里,就属这位来的最少,一个月都见不到几次。

他派人进去禀告,很快,就有近侍带着裴秀走进了殿内,前往东堂。

走到了东堂门口,裴秀就听到里头传来了笑声。

这豪爽的笑声,裴秀听得出,是户部尚书鲁芝。

裴秀记得此公为人沉稳,是个比较严肃的人。

怎么听着今日如此开心呢?

裴秀走进了殿内,果然,鲁芝就坐在皇帝身边,看起来非常的开心,脸上洋溢着平日里几乎看不到的笑容。

而看到裴秀的那一刻,鲁芝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顿时又变得肃穆。

曹髦惊讶的看着他,“裴尚书来了!稀客啊!”

“裴尚书日理万机,格外忙碌,居然还有时日来太极殿禀告政务!”

裴秀也只当是听不懂这嘲讽,他朝着皇帝行了礼,又拜见了鲁芝,两人官职虽然相同,但是毕竟对方年长。

曹髦这才让他坐在了一旁,“裴君忽然前来,是出了什么大事啊?”

裴秀说道:“太学的事情,已经商谈出了结果,从今年起,太学生在参与考核之前,定要先前往地方担任治学吏,为期一年,观察其表现,完成才能之后参与考核。”

“而为了奖励这样的行为,若是在任期时表现优异者,可以直接授予县内官职”

当今太学生面对其余人已经失去了优势,在曹丕时期,只有太学生才能参与五经考核成为官员,而如今大家都可以参加,若是不进行补贴,只怕是没有人再愿意前往太学,因此尚书台也是在考虑之后对这种行为给与了一定的奖励。

其实在文皇帝时期,也有过类似的激励,那些没有资格参与考核的庶民子弟是必须要担任治学吏的,而他们的表现若是不错,是可以得到一次提拔的机会。

曹髦当然是早就知道这件事了。

他知道裴秀去找了王昶,王昶召集群臣,迅速商谈出了这个结果来。

裴秀这厮将自己分给他的差事平摊到了整個尚书台,由尚书台所得出的结论,便是太学的那些博士什么的,也不敢反对了。

曹髦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这厮才好。

不过,他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吩咐。

“好啊,裴尚书,既然有了定论,那接下来的事情,也得继续劳烦裴尚书了,也不必太着急,像这样的事情,往往是要超出十年才能看到成效,关键是不要出现太大的问题,朕相信裴尚书是能做到这些的!”

裴秀赶忙称是。

从汉武帝开始,庙堂就非常的重视地方的教学问题了,汉武帝在地方上设立了很多的学校,鼓励启蒙教育,这也是西汉人才辈出的原因,西汉从未出现过人才断档的情况。

而到了东汉,庙堂的主攻方向逐步从地方往太学靠拢,再也没有拟定过什么像样的政策,地方教学还是延续前汉的老路,不曾得到过改变。

到曹丕时期,曹丕强行指定了参与考核的门槛,达不到门槛的都统统丢出去在地方上搞教育。

他这个行为算是有利有弊,门槛一旦设立,当官的都成了门阀大族子弟,但是对地方教育上却是起到了不错的推进作用。

地方教学发展到明清的时候,甚至都开始出现乡学,某些特定时期力庙堂主导的地方教育系统达到了乡一级。

当然,如今的人力物力生产力肯定是没办法跟那个时候去比的,两者相差太大了。

在如今,曹髦的要求只是能超过曹丕时期,达到县有县学的地步就可以了。

另外,如今的庙堂所设立的学校,并非是后世的那种学校,如今的学校都是教经典的,所招收的也不是孩童,是那些地方上有心求学之士,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年龄。

像经典这样的东西,若是没有老师来讲解,光有书籍是完全没办法去学的,除非是天纵奇才。

而想要拜在名士门下的代价又太大,并非是所有有心求学的人都能做到。

这个时候就可以去庙堂的学府里学习。

庙堂地方学府里的基本都是出身很低的学子们,出身高的是不屑于在地方学校里去学什么经典的,他们连太学都不是很看得上,不是家学就是去拜大家为师。

而想要当官,经学又是必修课,因此,地方学校的意义十分重大。

从他们这里出来的士人质量肯定是比不过大族子弟的,但是只要他们的数量足够庞大,总能打破大族对官职,学问的垄断。

不能让大族垄断了所有的学问和上升途径

裴秀毕恭毕敬的离开了此处。

曹髦知道,这厮的认真可能持续不了太久,但是交给他的事,应该是不会再出现什么纰漏的。

鲁芝一直都不曾开口,直到裴秀离开方才,方才开口问道:“陛下,这件事交给他来做,是否有些不妥呢?”

曹髦吃了一口茶,“有何不可啊?”

“陛下,裴秀这个人,不是没有才能,只是他太注重亲族,与诸多大族来往密切,我听闻,经常有名士前往他的府内,跟他送礼,以求成为他的好友,而这些人的目的都是想要做官。”

“陛下如今要行地方之学,地方之学,多是如老臣这般出身卑微之人。”

曹髦赶忙打断了他,“鲁公,朕记得,您可是出身大族,世代为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