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侯夫人瞧著顧曉這般說法,不由笑道:「我還當你越活越小了,原來也還能看清楚這些!」
顧曉故作不滿道:「媽,我都二十多歲的人了,也當過這麼多年的家,難不成連這點道理都不懂了?」
隆安侯夫人笑道:「你啊,之前憋屈的日子都給忘了!不過你之前說的也有道理,這天底下的事情,無外乎法理人情!董家兩方面都觸犯了,哪裡還有好下場!不過,這地方上的鄉紳這般能耐,只怕聖上回頭也會有些動作才是!」
隆安侯府在知道這個案子之後,就給老家那邊寫信,叫族人自查一番,若是有什麼不法之事,該賠禮賠禮,該道歉道歉,再不濟,找幾個人將事情扛下來,不能正撞在聖上刀口上。好在顧家在浙西繁衍多年,是地方上的望族,雖說也難免也有土地兼併之事,但吃相終究要好看一些,並無什麼欺男霸女,橫行鄉里之事。畢竟,顧家還要世世代代在家鄉繁衍生息的,真要是吃相太難看,失了民望,回頭遇上什麼事情,顧家也要遭殃。
當年改朝換代的時候,顧家就是因著自家的名望,那位顧家先祖還曾經上書減免稅賦,這才能以浙西為基礎,穩定後勤,供應軍糧,安穩人心,最終才得以封侯。而那等兵荒馬亂的時代,不知道多少為富不仁的地主劣紳被大批流民衝擊,以致家破人亡。前車之鑑在此,顧家自然更明白與人為善的道理。這也是因為顧家這麼多年在官場上都沒有斷層,要不然的話,光靠著耕讀,也沒法在地方上一直保持相當的影響力。
這年頭皇權不下鄉,就給了下頭縉紳相當程度的操作空間,地方上的官員想要治理一方,就得依賴這些縉紳,可以說是官紳共治,那些縉紳就算是有什麼不法之事,只要壓得下去,不鬧到公堂上,那衙門知道了也會當做不知道,畢竟這年頭官員的績效指標看的不是什麼破案率,而是發案率。沒事那就是民風淳樸,路不拾遺,那就是大治,要是三五不時就有人報案,回頭吏部審核的時候,這一項上直接給你打個下下,你的前途也就完蛋了!而若是出了什麼事,很多官員為了結好這些縉紳,在判決的時候也會更傾向於他們,事後還能得到重謝。至於普通小民,沒錢沒勢的,能給官老爺帶來什麼好處,誰管他們冤不冤呢!
這等事情,其實上層也是心知肚明。朝廷口中的民,很多時候都不是底層的草民黔首,而是地主鄉紳,朝廷想要安穩,大多數時候安撫的也是這個群體,至於最底層,只要在保證賦稅的情況下不餓死就行。
顧曉上輩子生活在新時代,這輩子開局就是侯門貴女,嫁人哪怕所託非人,可徒宏遠再寵妾,祖宗家法在那裡,也不敢滅妻,她根本不知道底層的痛哭與無奈,這會兒自然想不到那麼多。
隆安侯夫人其實也未必知道底層的艱辛,但是她卻比顧曉經驗豐富,出了這麼一樁事情,聖上不大動干戈是不可能的事情,地方上的官員就算與縉紳有所勾結,近些時間也得收斂一些,甚至為了升官發財,還得先找出幾個民怨比較大的劣紳地主出來,當做晉身之階。可以說,接下來的半年乃至一兩年,這都會是吏部考察的重點,董家就算是這次沒事,回去也會被當地的官員當做典型給揪出來。死道友不死貧道,哪怕是董家那些姻親,為了自保,也會立刻與董家切割,可以說,董家如今就是跳樑小丑,再如何上躥下跳,他們的結局也已經註定了。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