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他每日臨摹一篇,月末把臨摹好的字拿給朕看,順便叫翰林院那幾個書法不錯的老傢伙抽空給指點指點。」
張公公忙稱是。
文昭帝打開折頁,通掃一眼,不由揉了揉額角,又把折頁遞給了張公公,道:「算了,還是你來念給朕聽。」
張公公嘴角抽搐,看到了吧,這實誠雖好,可實誠他不受用呀,以陛下對書法一道的品味,看到辰哥兒這兩筆小字兒能不如鯁在喉?
文昭帝在御案後坐下,張公公展開折頁開始念——
耕牛者,農事之本,百姓所仰。
其筋角為弓弩,皮囊為帳幕、甲冑、履靴之屬,可利軍備。
功用之大,利國利民。
然,歷代皆不解牛之乏,何也?
曰有四難——
一曰:一牛三四載始成,一載得一子,不利繁衍。二曰:飼牛所費甚大。需粟草水源之多,且疫病威脅不絕,養之不起。三曰:耕牛惟春夏而用,忙則不足,閒則皆廢,亦民所不願。四曰:今市上一牛十銀,屠之則肉值三十,雖禁屠牛,利之所在,難以制止。
是故,吾亦不能解此千古之難也。
張公公:「……」
文昭帝:「……」
宋景辰這段話開篇先講耕牛的用處很大,又講歷朝以來養牛面臨的實際困難,最後來一句,前輩們全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自然我也解決不了。
文昭帝擺擺手,「接著給朕念,朕倒好奇這孩子後面怎麼同朕交差。」
張公公依言繼續——
然,事無絕對,本末相因,人之用牛,用其力大,若思省力之法,豈不亦減牛之需乎?今二十畝之地得養五口之家,若得一畝養一人,豈不亦脫牛之依乎?
粟多,且農有餘糧余財,養牛之困豈不自解乎。
宋景辰這段話簡單來說就是雖然養牛的問題我解決不了,但我可以想辦法減少對耕牛的依賴,如此也算變相解決了地多牛少的問題。
如何解決對牛的依賴呢,兩方面:第一想辦法讓農耕更省力,第二提高糧食產量。
以前老百姓種二十畝地才能養活一家子,沒有牛幫著幹活,單純靠人力種二十畝地自然很難,但若是四畝地就能養活一家子人,豈不是就不必非得用牛了?
農耕省力,畝產提高之後,老百姓手裡自然就有糧有錢了,養牛的難題也迎刃而解。
文昭帝來了興趣,說得好,既然養牛的困難無法克服,為何不想辦法減少對耕牛的依賴呢?
見帝王目光灼灼,張公公繼續往下念——
然,此上種種,不離格物之道。故,朝廷當重格物之才,是為百年之計。
聽到這句話文昭帝樂了,繞一圈,合著你這是給朕畫大個餅順便再往陳宴安那數理書院上貼金呢。
你倒給朕說點兒實在的,告訴朕如何使農耕省力,如何提高糧食產量?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