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歷史同人] 家父漢武帝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87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說完,劉據從懷中掏出兩份資料。。

有了紙張,不必用笨重的竹簡,隨身可以攜帶,相當便利。

他將其中一份交給衛長:「長姐封邑產鹽,這些方法長姐都可用。蒸餾法留存多,浪費少,可以最大限度的制出細鹽,鹽的顏色與細膩程度更高,但流程較為複雜,造價高昂,不適宜大量產出。

「煮鹽法與其相比,卻簡單許多,雖難免有些浪費,但熟能生巧,次數多了,浪費也就少了。不過這兩種方法都需大量柴火。」

停頓片刻,劉據將另一份資料遞給劉徹:「還有一種曬鹽法。」

「曬鹽?」劉徹打開資料紙張,「用太陽曬?」

「對。挖坑建池,池底可以用青磚或陶片進行平鋪,防止滲透流失。將海水或淋制滷水灌入池子,通過日曬結晶成鹽。還可以採用多級蒸發池來分步製鹽制鹵。

「這種方法非但可以大量產鹽,提升鹽的品質,得到純白鹽粒,還不需要柴火,極大降低產鹽成本。

「只是對地理位置要求高。需要太史令監測天時氣象,選取日照充足,蒸發量大,降雨量小的地方建設專門曬鹽的鹽場。」

衛青深思:「若建設成功,日後我大漢便能有源源不斷的細鹽。」

是的,細鹽,而非如今雜質混和的粗鹽鹽塊。

劉據點頭:「海水源源不斷,用之不竭,鹽自然也能源源不斷,取之不竭。只需我大漢產鹽量大幅提升,製鹽成本降低,就能讓越來越多的百姓吃得起鹽,不必為食鹽所苦。

「還有一點,從二姐與張騫自西域傳回來的消息看,西域所用食鹽同我們差不多,或是比我們更差。似這等皎潔細膩如雪之鹽,他們亦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當年白玉紙能風靡西域,而今雪山鹽亦可。」

白玉紙,非白玉,而是光滑潔淨如白玉;雪山鹽也非雪山,而是皎潔細膩似雪山。

劉據勾唇:「父皇,匈奴也是要吃鹽的。而且他們靠遊牧為生,農物少,大多時候靠畜牧而活。但牛羊生長有周期,並非四季都可任意宰殺。」

這話一出,劉徹幾人都明白了他的未盡之意。

匈奴需要藉助食鹽儲存食物,應對每年難以避免的緊缺期。

劉據眸中亮光閃爍:「所以食鹽非但是人體日常生活所需,還是戰略物資。」

戰略物資四字,說得極重,這一句後,他言及重點。

「父皇前年下令,將鹽鐵收回官營,歷時兩年,至得今歲才基本完成官營規劃。如今這新式製鹽之法剛好能派上用場,也讓那些被觸及了利益,憤憤不平的人看看,我們收回來,自有我們的底氣。」

這話說得簡單,卻暗含深意。

春秋時,管中提出「官山海」政策,將鹽鐵列入官營。後來秦國商鞅變法,控山海之利,亦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從此,官府壟斷鹽鐵經營之權。

但大漢初立,數代帝王採用黃老思想,遵從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將鹽鐵開放民營,以致經營鹽鐵之商人富比王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