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家木門通古代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47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兩年是林回星的預想,畢竟玉米這種好東西,除了毛氏和秦富後,周珩應該也是能夠看出其價值的。

周珩作為郡守,轄下的老百姓能夠種出更多的糧食,對他來說何嘗不是大功一件。

所以明年哪怕是秦輝要往上送糧種,周珩在送糧種之前,也會留下這其中大部分的玉米種子。

到時候青山郡鐵定是最早推廣玉米種子的地方,再經過一年的孕育期,等到大後年,在青山郡內,這玉米怎麼著都不能再算是什麼稀罕東西了。

或許山下的老百姓可能會不那麼容易拿到玉米種子,但是上樑溝的村民自己本來就會種玉米,倒是把手裡的玉米種子勻一些出去,那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村里人對此都沒什麼意見,這件事情就這麼定了下來。

當天該回娘家要玉米種子的去要種子,剩下的人也沒能各自回去忙自己的事情。

蘇大貴給大家安排了一項大家都無法拒絕的任務:「林郎君已經去看過了,地里的棉花可以收了,今天大家都把手裡的事情放一放,我們先去把棉花收回來。」

村里那十畝地的棉花從開荒開始,整個村子裡人都是出過力的,從前期的開荒地,撒草木灰肥地,以及後面的播種,施肥,澆水,打頂,那村里人都是參與過的。

棉花剛開花的時候,村里人還去看過熱鬧,現在棉花地里的雪白的棉花球已經擠破硬殼冒出來了。

村里人等了好久,總算是盼到棉花成熟的時候,想到好用的棉被和棉布,村裡的男女老幼都捋起了袖子,加入了采棉花大軍中。

棉花雖然是個好東西,但是採摘卻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棉花的根莖和枝條上都長著毛刺,那帶毛的刺扎破手後又疼又癢,那感覺別提有多酸爽了。

就是頂上的棉花球,裂開的棉花球外殼也是容易傷到手的。

好在村里人的衣裳都是長袖,倒是能夠有效的地避免一些傷害,只用採摘棉花的時候多注意一點就是了。

上樑溝的氣候其實並不太適合棉花的生長,西北那種光照充足、溫度適宜、空氣流通性好的地方才是最適合棉花生長的地方。

在現代,生長在西北的棉花,畝產怎麼著都能達到五百斤左右。

上樑溝條件不行,哪怕村里人已經十分小心地侍弄這十畝來地的棉花了,這地里的棉花長勢也沒變得更好。

林回星粗略估計了一下,按照這地里棉花的生長情況,這一畝地撐死了也就只能有個兩百斤一二十斤左右的棉花。

乍一聽兩百多斤還是挺多的,不過一斤棉花里棉籽就要占去大部分的重量。

去掉棉花里的壓秤的棉籽後,今年上樑溝的棉花地一畝地約莫就七十來斤的皮棉產量。

要是放在現代,這個產量可以直接讓種地的棉農賠得底褲都不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