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恆一旦下定了決心,那麼,朝堂上的些許阻力,根本就不算回事。
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劉恆就集結了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出了函谷關,一路南下平叛。
第123章
大軍平叛並不算順利,說白了,漢室的統治也就是幾十年時間,在關中或許因為當年劉邦的「約法三章」還有劉恆登基之後降低稅賦等一系列利民政策,成為了老劉家的基本盤,而在其他地方可沒這樣的好事,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對於漢室,他們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對他們來說,統治他們的是地方官員諸侯王,甚至就是鄉老豪強,一個亭長就能逼得他們家破人亡。長安的政令就算是再好,下面人也不知道,他們對劉氏自然沒多少忠心可言,甚至因為下面的盤剝,反而對漢室充滿怨恨。
加上這年頭的軍隊也沒多少軍紀的說法,當兵沒有軍餉,收穫分為戰功後的賞賜和繳獲,漢軍對於戰功的計算承襲了秦制,中下層看的是斬首,上層才會看其他。問題是,對於尋常士卒來說,再悍勇,也不能保證一定會有斬獲。而且,如果說開國那會兒軍功封爵還能分地,現在幾乎就沒可能了,關中的土地差不多都有主了,至於分關東的地,有這個想法的幹嘛不跑遼地去,那裡都不用拼命,去了就能分地呢!
總之,漢軍到了地方之後,一邊與叛軍交戰,一邊也將當地折騰得不輕。普通的黔首反正是壓榨不出多少油水的,倒霉的主要是有產者,還不是那等豪強巨賈,主要就是小地主小商人,相當於後世的中產,他們有一定的資產,卻又沒到那個能影響上層的程度,因此最是倒霉,一個不對,就被扣上個勾結叛逆的帽子,然後一大家子就被貶為隸臣,幾輩子的積累就這麼化為烏有。當然,尋常黔首也落不到什麼好處,甭管他們今年的徭役有沒有服過,這個時候直接就被就地徵召充做民夫。
若是沒有對比,那大家也只能是自認倒霉,可誰讓遼軍秋毫無犯,甚至大把的好處隨便撒。遼國那邊物質是真的充裕,要不是劉昌還算是控制,加上遼國的主流還是對外擴張,否則的話,大批的工業化產品往大漢傾銷,能直接摧毀漢室的小農經濟。
如今是戰時,遼國軍方又一向不缺錢,加上劉昌本來就存著花錢買民心的打算,因此,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源源不斷地流入戰區,美其名曰幫助戰後重建。只要你肯幫遼軍做一點小事,就能夠拿到遼軍發行的軍票,並用軍票兌換到各種商品,衣食住行,樣樣俱全。對於戰區的百姓來說,給遼軍干點活算什麼,他們平常從年頭勞作到年尾,能不拉饑荒都算是天幸,而如今呢,隨便幫著修修路,搬搬東西,做做飯,甚至是指個路,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