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408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35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四層、第五層就是些普通的小族了。

被堯國政府認可的宗族總共三十七座, 受邀參加宗族大會的是二十一座。

值得一提的是,堯國國內並沒有屬性宗族——所謂屬性宗族,指的是以單一職業為核心弟子的宗族, 譬如百里是牧師、袁氏是狂戰士、江氏是水系、林氏是木系……

堯國的宗族較為雜亂,一族之內各式各樣的能力者都有, 之所以沒有屬性宗族, 主要原因是缺錢。

能力界關於覺醒的研究有三個階段。

毫無疑問,能力後期提升和個人意志有關, 也就是所謂的“能力由心而生”, 但能力覺醒到底是由什麼決定,這一直是一個學術問題。

最早被提出的是“傳承論”,也叫“血統論”,即父母是什麼能力者,誕生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能力。

這一論調很快就得到了質疑,許多普通人生下了能力者, 而能力者也有可能生出普通人來。

雖然存在質疑了,但這一論調依舊是一千多年來的主流思想。

封建社會強調血統,需要用這樣的論調來維持階級統治。

在思想覺醒的年代裡, 人們推翻了“傳承論”,提出了“由心論”, 認為和後期升級一樣,前期覺醒也是依託“能力由心而生”。

這雖然比“傳承論”靠譜很多,但既然能力和父母沒有關係,為什麼很多宗族還是以單一職業為核心?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教育”問題。

拿百里族來說,所有女孩出生以後,六歲之前都必須待在谷內接受統一的教育。

她們接受了牧師的思想,覺醒成為牧師的可能性自然就大。

而袁氏的子弟們則生長在你死我活的鬥爭當中,那樣的家庭環境本就有助於成為狂戰士,何況家主還會把那些沒有覺醒成為狂戰士的孩子驅逐、殺死,最後剩下的當然就是一族狂戰。

這就是為什麼洪族長對宓茶說「屬性系宗族都是自己教自己的孩子,教學方面我們有經驗。」

屬性宗族大多有深厚的底蘊和足夠的資源去培養下一代,但堯國諸族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如今的階段,學者們認為能力的覺醒同時受到“傳承”和“內心”兩方面的影響。

從統計結果來看,富庶家庭和高素質家庭誕生能力者的比例明顯高於貧困家庭。

但這是否只是因為貧困家庭的孩子營養不足,身體不具備承載能力的條件?又或者貧困家庭的孩子將精力集中在了物質追求上,沒有閒暇去追求精神世界。

總體來看,能力覺醒的問題上,“傳承”因素占比較少,普遍依靠“內心”。

在世界諸多的宗族當中,百里族無疑是最重視能力者培養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