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408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694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這一周後,世界糧價忽然暴跌,超過十三個國家的進口農副產品從原來價格的80%,降到70%。

這十三個國家主要分布在西南兩大陸,有的是發達國家,有的是發展中國家,他們的國情、國體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皆是和新月國簽下訂單的那三個國家的糧食出口國。

准去的來說,是三國出口國∩舜國、百里族的出口國。

百里族和舜國的糧食援救計劃執行了兩百年,計劃內的國家遍布世界。

他們在三國的糧食出口國里,把自己的農副產品大幅降價,以一己之力拉低了整個市場。

各國糧局立即採取了緊急調控,但半個月之內,農副產品的價格依舊暴跌至原價格的60%左右,並持續走低。

第一波的降價在80%,這個目的十分明確——打擊三國糧商。

大部分農副產品的成本占比約在50%-80%之間,降價到80%以下,目的不言而喻。

舜國將今年本該出售給新月五國的糧食全部拿出來打這場糧食戰。

將糧價定在市場價的60%,這就導致絕大多數的消費者會選擇舜國和百里族的產品。

本土糧商尚有政府的扶持保護,而出口國,即和新月集團簽下訂單的三國產品就處在了絕對的劣勢之下。

如果下半年的資金無法收回,那麼下一階段的種子、化肥、人工、廠地等各項費用就會出現斷裂。

要知道,三國剛剛和新月國簽訂了一筆大單,如果明年無法按照簽約時的價格交貨,等待三國糧商的就是天價違約金。

今年資金無法收回、明年賠付違約金……如此下來,三國糧商面臨的只有破產一條路。

禹國的決心各國看見了,舜國和百里族的決心同樣擺在了明面上。

這十三個國家的進口糧價暴跌仿佛是北約國在宣判——他們倒要看看,誰敢和新月國簽訂訂單。

這一消息令原本躍躍欲試、準備和新月國簽約的其他糧商望而卻步,不敢輕易出手,生怕自己也獲得另外三國的下場。

為今之計,要麼由新月國來填補三國的損失,保障明年的產量;要麼由各國政府出面,從財政里支出,把這一年熬過去。

但熬過了這一年,下一年舜國是否還會繼續和他們耗,是一個未知數。

正當三國糧商、政府猶豫煎熬時,北約集團國派出了大使暗訪了他們。

北約國提出條件,如果三國願意撤回和新月五國的訂單,那麼他們願意停止市場上的糧食戰,並幫助三國以“不可抗力因素”為由,申請國際法庭進行仲裁,無償取消和新月國的訂單。

面對這一條件,三國沒有直接答應,卻也沒有一國直接拒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