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歷史同人] 大秦皇叔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03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看起來像黃石公的筆跡。應該是黃石公給張良布置的功課,小弟子出遠門也不能耽誤學習進度。

這一段尉繚也教過趙琨,「無恤就是趙襄子趙無恤(毋恤)。」

張良不解:「地利不如人和,為什麼要用趙襄子奔晉陽來舉例?」

趙琨組織了一下語言,娓娓道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聽過吧?其實在晉平公時期,晉國有六卿,分別是韓、趙、魏、智氏、范氏、中行氏。後來范氏和中行氏被打散了。剩下的四家,以智氏最為強大。智氏的掌權人智瑤讓韓趙魏三家割地給他,韓、魏兩家雖然都選擇委曲求全拱手奉上城池,但心懷怨憤,只有趙襄子拒絕割地。於是智瑤領著韓、魏兩個小弟一起攻打趙氏,聲勢浩大。趙襄子一對三打野戰非常吃虧。」

說到這裡,趙琨故意頓了一下,然後才低聲笑道:「阿良猜一猜他是如何應對的?」

張良:「他選擇逃到晉陽城,固守城池,讓那三家打最為消耗兵力的攻堅戰。」

趙琨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對,趙襄子準備開溜,問他的隨從,投奔哪裡比較好?他的隨從提議,長子城的距離最近,而且城牆堅厚高大,城防完善。趙襄子不贊同,他認為百姓筋疲力盡才修好城牆,又要百姓捨身忘死地為他守城,百姓豈能與他同心?隨從又建議:邯鄲城倉廩充實。趙襄子反對——官吏搜刮民脂民膏才能使府庫充實,讓被搜刮的百姓去拼命,他們甘願嗎?還是投奔晉陽吧,那裡是先主的屬地,父母官尹鐸對待百姓又寬厚,百姓一定會跟我們同舟共濟的。」

聽到這裡,張良恍然大悟,「我想起來了,趙襄子他爹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臨行前,尹鐸去請示趙簡子:您是打算讓我像抽絲剝繭一般精細地搜刮財富呢,還是把晉陽建設成一道堅實的屏障?趙簡子回答,建成一道屏障。於是尹鐸去了晉陽,整理戶籍,實行免稅、減稅政策,降低百姓的負擔,人心歸附。」

趙琨點頭:「是啊,智瑤、韓康子、魏桓子三家一起包圍了晉陽,引汾水灌城。眼看趙氏的地盤就要被瓜分了,智瑤志得意滿,韓康子和魏桓子卻滿腹心事,因為趙氏覆滅以後,智瑤勢必繼續擴張勢力,遲早要攻打韓、魏。智瑤的家臣提醒他韓康子、魏桓子已有背叛之心,他不信。再看趙無恤這邊,連釘棺材的銅釘都熔煉作了箭矢,城牆頭只剩下六尺露出水面,百姓的鍋灶都浸泡在水中,青蛙到處亂跳,都沒有生出叛變之意。趙無恤苦守晉陽城,終於在窮途末路迎來轉機,他派使者聯合了韓康子、魏桓子一同消滅智氏,把智瑤的頭蓋骨雕刻上漆,製作成了酒器。」

張良的眼眸越發明亮:「當時智氏太強,對韓趙魏三家來說都是懸在頭頂的利刃,所以韓趙魏才是利益共同體。《國語》有雲——眾志成城。長子城的地利,不如晉陽城的人和。」

趙琨老神在在:「其實晉陽城地利人和都占全了,晉陽的西面是懸瓮山,東臨汾河,可謂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要不是打不下來,誰願意出引水灌城的下策?府庫一淹,人口福利和戰利品都泡湯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