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舉官途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4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師徒兩個感嘆間,荀有志突然腦中靈光乍現:「林清,你剛剛的話提醒了為師!走,為師這就帶你去找當年幫過為師的人!」

說是幫過也不過是因緣巧合,前幾年荀有志去參加府試的時候,因為身上盤纏不夠,差點露宿街頭,當時還是一名叫周文彬的年輕後生讓他和自己同宿一間,借了他一些銀子度日才熬過了開考前的幾天。

其實當時也有不少同鄉人一起趕考,但是卻無人說幫一把荀有志,蓋因眾人都知道這荀有志年年考,年年不中,都已經考了幾十年了,都沒有考中一個秀才。這樣的人是根本沒有結交價值的,就算借了銀兩,憑他窮困潦倒的勁兒,還不還的上還兩說。

有過分者,甚至直接喊話讓荀有志早點家去算了,反正這次考了也是浪費銀子,又不會考中。

這麼多人中,也只有周文彬站了出來收留了他,跟他同吃同住了幾天,雖然看他吃穿住行也不是什麼有錢人家的做派,但是卻一點都未小肚雞腸。

那次荀有志和周文彬也都名落孫山,回到同和鎮後荀有志第一時間將銀子還了過去,兩人還時不時一起討教一下學問。可惜後來荀有志搬到了張家村,故而聯繫也少了。

也是不久前,荀有志聽人說周文彬得中秀才,如今可是同和鎮最年輕的秀才公了。

林清一邊聽荀有志講如何與周文彬相識的過程,一邊又聽荀有志讚嘆周文彬年紀輕輕學問卻比他好的多,兩人七拐八彎走過好幾條胡同,才到了周文彬家中。

周文彬家不如陳秀才家那麼大氣富貴,只不過是個一進的小院子,院子裡一口天井,一顆老槐樹,只不過方寸之地,站在小院裡就能將這個家裡的情況一覽無餘。

周文彬不過三十有二,中等身量,眉眼開闊,是個一眼看上去就滿身正氣之人。他客氣得將荀夫子和林清迎了進來,他的夫人泡了一壺茶給眾人各倒了一杯之後,就牽著一個年約四歲的男童出去了。

等到荀夫子和周文彬講明來意之後,周文彬有些為難道:「倒不是小弟不願意,而是小弟準備這三年刻苦攻讀,三年後鄉試一試,看看自己能否更進一步。所以並沒有教書育人的打算,這——」

第十七章 考校

周文彬話還沒說完,荀夫子就已經知道了他的未盡之意,這三年他並無收徒的打算,而是想潛心苦讀,志在鄉試。

若是其他理由推諉,荀夫子還能勸解一番,但是這樣的理由,作為一個考科舉考了幾十年的人深知其中的不易,舉業之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是這三年不能一心一意讀書,很難在鄉試這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場上取得名次。

可是若就此放棄,荀夫子又有點不甘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