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林清來講,做做修史工作,只不過是考驗耐心和毅力的事情,長時間去做這個事情,對他了解政務根本沒有太多的幫助。只能說是自己可以將「算」的這門科目,做一個科學的總結,方便後人對中國數學史的了解,也希望能推廣這些知識,造福後人而已。
故而很多人說翰林官清貴,不扯朝堂、不涉黨爭的翰林官,清貴是清貴了,但是也容易被人遺忘和邊緣化。翰林官的月俸很低,就像林清作為從六品修撰,一個月的月俸才三十兩銀子。
這三十兩銀子,聽著是還可以,可是生活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又想要在官員之間交往行走,三十兩銀子根本不頂事。就像林清那座一進的小宅子,都要五百兩銀子,更別提其他方面的吃穿住行了。所以大部分翰林官員只是當翰林院是個跳板,在任職的三年時間裡積極尋找出路下家,最好的選擇是可以入職文淵閣,跟著朝堂內閣大佬工作絕對是最好的差事;或者就是調動到六部輪值,以後也能混上一個侍郎的職位,運氣好的還能做個尚書;實在沒門路的,那麼到時候下放地方,能在翰林院待過,就是下放地方也高人一等,基本上都會到那些比較富裕的地方任職。
當然,也有什麼都不行動、甘願固守清貧的,例如坐在林清隔壁的修撰賀卓凡,榜眼出身,在翰林院裡修了六年的史冊,從編修晉升到了修撰後,就紋絲不動。平日裡吃穿用度也寒酸的很,但凡有什麼聚會也從來不參加,有時候還要靠向同僚借款度日,一點都沒有別人眼中的中進士、做大官、發大財的感覺。
三個月的時間,也夠新晉的翰林官們摸清楚一些規則,之前大家還能定定心心修史,之後了解了情況後,大家人心也浮動了起來,慢慢地有些人抱成了小團體,尋找出路、請客送禮吃酒,都想著經營點關係人脈,到時候可以有個好去處。
林清這邊卻好像沒有感受到翰林院裡的氣氛一樣,繼續每日裡的工作,同時經常出沒於藏書閣,取閱永康帝繼位以來所頒發的所有聖旨、詔書,了解朝廷變動的情況。翰林院有點類似於皇帝的秘書機構,往往一道對外聖旨的頒發,都是由文採好的翰林進行纂寫,並且會摘抄一份進行歸檔。一份聖旨或是詔書的頒發,很多時候都是整個文官集團和皇權協商整合的結果,是整個大明政治命令下達的體現。以前的林清根本無法接觸到這些東西,但是如今卻能以觀摩聖旨書寫的理由,毫無阻礙的去考據這些材料。
雖然如今並沒有進入權利的核心,也沒有任何的決策、建議權,但是林清認為想要做官,那就必須得了解清楚現在自己所處的位置,整個王朝的動向,當權者的政治主張和目的,未來發展的方向等等。這些東西,翰林院裡沒有人會教你,但是你卻有機會去學習、翻閱這些資料,其實已經是難能可貴的經驗了。從這點來講,翰林院是褚相之所,並沒有誇大其詞。只不過這世上很多人都習慣於等著別人將事情放到他手上才會去做、或者就是太過急功近利,忍受不了眼前的清貧,才讓翰林院裡的低階官員急著拿翰林院做跳板,趕緊走入實權部門。<="<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