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舉官途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01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天朝是最早發明火銃,也就是槍枝原型的國家,早在宋代就有人用竹子做的圓管來充作發射管,用火藥填塞其中算作彈藥,可是之後的發展卻一直很緩慢,甚至到了清朝都出現了斷層和退步。而西方國家在得到了槍枝大炮的雛形後,卻能一再地改進研究,不斷增大其威力,除了兩者的外在因素外,同對科學、對技術的認知不同有密不可分的原因。

根據林清推算,如今已經進入了14世紀中葉,如果這個世界的大方向和前世差不多的話,那麼西方國家如今已經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很快他們將會把對神的關注轉移到人本身上面,人的創造性、主觀力量和個性解放都會得到釋放。在林清理解里,就是從這個時刻起,整個天朝開始在世界的歷史舞台上開始慢慢呈現下滑的狀態。原因很簡單,當我們還在不斷加深自己那套儒孝治天下、君權神授的理論時,西方已經開始解放了思想,從那一刻開始,差距就已經拉開了。

更不用說到了17、18世紀,整個西方展開的啟蒙運動,將人文自然科學的力量再次拔高,從中湧現了多少科學家、教育學家、經濟學家?而那時候的天朝已經完全被排擠在外,再無參與這場盛會的可能,只能成為西方列強肆意掠奪的對象!

正是因為知道這些,林清無法單純的只以一個普通朝臣的目光看待整個大明,他的目光已經放遠到了未來的幾百年。而作為了解這一切的人,既然已經身處了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他自己又或許有這個能力,如何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讓大明也參與到這個舉世盛宴中?

或許林清一開始的目標很簡單,只是想讓自己家人有衣穿、有房住、有飯吃,可是等真的實現了這一切,等自己也有了那個能力去影響這個國家的決策者,甚至說他以後有希望成為這個國家未來走向的決策人之一時,他如何能說服自己袖手旁觀?!

或許林清的方式方法不一定是最正確的,畢竟想要改變一個根深蒂固思想的國家,想要以一己之力說服全天下的人,那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重重的阻礙、各方的利益,新老勢力的爭奪,這些都會在每一步落下一枚棋子的瞬間,都產生變化。而這樣的變化是好是壞,誰都不能保證。

但是林清還是想嘗試,想努力,畢竟那段百年的屈辱史讓人太沉重,每每在後世讀到這段歷史的人,靜下心來的時候都忍不住內心激盪、無法支持,泱泱大國的尊嚴、民族的族性全都被踩在腳下,那樣沉重的代價、淪落為半殖民地的國土,讓人忍不住痛心疾首、不忍直視。

或許林清自己也不知道,在一飲一啄之間,他的政治理念已經悄悄形成。如果說一開始做了翰林官,那只是科舉成功後的果實,但是那次沈修文事件卻讓他看到了可能——改變這個朝堂、改變這個國家的可能性。況且他還那麼年輕,他有的是時間,去隱忍去蟄伏,去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來實現他的理念。即時在他活著的時候不能實現,那麼還有後人,只要理想的種子種下,自然有生根發芽的那一天!而就是這樣的理念一路推著他,一步步地往前走。

所以林清在製作這個火銃的時候,並沒有只是單純地做出了一個傷人的利器。傷人的利器他可以做很多其他的冷兵器,也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但是他卻費時三個月,用這個他能改良到最好的火銃威力來給世人都展現了一次科技的力量,或許如今還沒有人正視科技,但是他總會讓所有人都看到的。

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只有那樣巨大的威力,那樣高於之前火銃很多倍的新型武器,才能讓舉朝震動、讓永康帝正視,也能更加有利於接受他的提議和條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