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零十三行女老闆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5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與布料天天打交道的老師傅一摸布料就知道是哪一種,在大學時只上過兩周面料課的周知意能做到的就只有大概的判斷出可能含有的面料成分,而沒有接受過這種教育的鐘玲只能跟著感覺走,所以選回來一堆感覺像的面料,實則沒有一個能用。

姚海林拿這件近一千塊的梵特傑襯衫當寶貝,連鍾玲都沒能拿到手裡、用實物對照著找面料,就更不可能把衣服給周知意了。

周知意只能靠記憶力儘量多的記住這件襯衫的面料特徵,然後便出發了。

和東壩街一樣,整個新寧市的面料商也集中在一塊地方——中門市場,周知意曾為了買一塊遮光的窗簾來過這邊,但當時她搜尋的目標是處理零碎布頭的店家,而今天,她才真正的、深入的進入這一片區域。

中門市場的歷史並不久遠。83年底,也就是一年多前,布票制度終結,一時間所有人都擔心自己攢的布票會立刻失效,幾乎恐慌性的引起布料搶購風波的;後來,隨著服裝市場的日益繁榮,各個紡織廠也在努力填補上加工行業對面料的需求,漸漸的,如春筍般,中門市場從幾家棉布店慢慢發展成一條街的布料店,再到現在左右兩條街的中門市場。

這些布料店背後基本都有自己的紡織廠,門店裡只會放色板和少量的樣布,如果有客戶下訂單,才會從工廠調貨,整匹布運往製衣廠。

所以當周知意穿梭在這些布料店時,沒有一家店的老闆正視她。

一個年輕的、漂亮的女孩,一看就不像是會下單一整匹布的客戶。

周知意看到一塊已經很相似的布料,只不過是灰色的,她拎著那塊樣布問店老闆,“我能看下這款面料的色卡嗎?”

面料色卡,是面料商剪下同款面料所有顏色的一小塊布匯整到一張卡紙上,標註好對應的色號,更方便客戶下單。

店老闆正在看報紙,聞聲眼皮一撩,透過老花鏡看了一眼周知意,接著屁股挪都沒挪,睜眼說瞎話,“沒有色卡。”

周知意納悶,追問道,“就這一個顏色?”

店老闆都不再看她了,目光被手裡的報紙緊緊吸引,敷衍的應了一聲,“對。”

周知意心裡不解,從沒聽說哪個面料只做一個顏色,就算是八十年代輕工業還並不發達也不至於,在現代時她見過的那些面料色卡幾乎都能拉開好幾折,光一個粉色都能有四、五種,而這只不過相距三、四十年的時間。

想著這些,周知意又進了旁邊一家布料店。

這家店是一個中年女老闆,態度比前一家店的老闆好些,在周知意提出看色卡的請求後,雖是有些不情不願,但仍像是哄小孩玩似的,從桌子下的紙箱中翻出對應的色卡,遞給周知意。

周知意仔細的從上看到下,覺得37號這個冰藍色有點像她記憶中的襯衫面料,她抬頭看向女老闆,“能給我張名片嗎?麻煩幫我記下這款面料的貨號和這個色號,如果確定要用的話我會再找過來的。”

女老闆這時仿佛覺得孩子哄到這程度也差不多了,沒必要再浪費一張名片,“不好意思啊,我們店沒有名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