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十八世紀當神仙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66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杜仲打開手機看裡面下載的論文,夏青黛則把今天出診的記錄「啪啦啪啦」發群里,引得師兄師姐一陣回復。

梁老很少在群里發言,不過這一次居然也冒出頭了。他直接點了夏青黛的名,讓她等他後天回來後,再跟他一起去看下病人。

夏青黛自然是別無二話。這是老師帶著自己長見識呢,還有什麼好多說的,治病又不可能真叫她上。

對於罕見病的患者,有上進心的醫生都很喜歡的。不說能不能寫出一篇論文吧,至少一篇新聞稿是沒問題。

從別墅區出來,夏青黛沒有讓司機把她送回學校,而是選擇半路下車,坐直達的地鐵回家。

第314章 倫敦廠里的自行車

夏青黛一回到浮翠山莊,就看到了一個新鮮的大傢伙——十八世紀本土版的自行車。

該自行車款式基本復刻夏青黛買來的鳳凰牌自行車模型,最大的區別在於上面沒有橡膠輪胎,只有個車軲轆,另外就是鏈條也沒有裝。

在倫敦他們有收購馬車製造廠,用來生產研究自行車也是正對口。

當時夏青黛把這些自行車模型拿下去也就是隨手為之,沒想到幾個月時間就有雛形出來了,連車鏈子都有。

現在法國其實也有自行車的雛形了,是法國人西弗拉克發明的。

它只有兩個輪子,沒有傳動裝置和腳踏板,前進的動力靠騎在上面的人用兩個腳蹬,跟現代比較流行的兒童平衡車差不多意思。

現在夏青黛的工廠靠著復刻現代版自行車模型,讓車型與現代基本相同的自行車提前問世,比歷史上早了近百年。

「哈,這玩意兒真的被造出來了呀!」夏青黛開心地圍著自行車轉了個圈。

「是,從倫敦送來的,昨天才到。」歐文給夏青黛說著未來的計劃,「我打算把它放在聖誕節前夕舉辦的倫敦博覽會上展出。相比保養昂貴的馬車,這種體積小又方便的自行車肯定能掀起流行熱潮。有它就不會堵車了,倫敦的中產需要它。」

「哈哈,好想法。」夏青黛開心地贊同,「不過還缺個橡膠輪胎,最好能去美洲巴西買點橡膠樹來。」

想到此,夏青黛問歐文:「我們在東印度買了種植園的吧?」

「是,在西印度群島也買了個甘蔗園。」

「那可以都種些巴西三葉橡膠樹,以後車的輪胎就靠它啦!」

歐文點點頭,表示明白。

現在橡膠製品在英國基本上都是被拿來做原始版的橡皮,到十九世紀初又會開始用來做雨衣。

如果夏青黛這位「神仙」不干預的話,橡膠要發展到能造輪胎的程度,還得再半個世紀。

天然橡膠可是好東西,是軍事、交通和民用工業的重要原料之一,所以她必須得擁有一片橡膠林。

兩人圍著自行車和橡膠輪胎說了會兒話,然後才各忙各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