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狀元家的卷王小夫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37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歷代古人先賢變法,能長期成功者寥寥無幾,其中未必沒有政令難以真正傳達到全國各地的原因,紙上推演的再好,不能不缺斤少兩的完全執行,也是白搭。

想要變法,需要一位能力出眾高瞻遠矚的領頭者,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僚,還需要一位足夠堅定強硬的開明君主,而這些對他們來說都還很遙遠。

但遙遠不意味著妄想與放棄,秋華年一直記得杜雲瑟剛回村時在村後小河邊對自己說的那番志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杜雲瑟有鴻鵠之志,秋華年也想為這個世界的百姓做些什麼,他們會一步一步朝著這個遙遠的目標前進。

……

接下來的日子裡,九九每隔三日就會被宋府的馬車接走學琴,宋太太將自己女兒幼時學琴時用的琴找出來送給了九九,這把琴是南方的名匠所制,琴身略短,泛著微綠,琴面左側用螺鈿鑲嵌的圓點標註了十三徽,琴尾銘刻著「點幽」之名。

九九對此琴愛不釋手,拿回來後每日晨起昏後都要練上半個時辰,秋華年看過她的琴譜,發現上面的字每一個都長得像漢字,但每一個都不是漢字。有的上面是個數字下面加了個「木」,有的像「芍」,有的像「茫」,還有的數字在下面,不一而足。

這是古琴獨有的記譜方式,奇怪的方塊字表現的是雙手應該按在琴弦的何處,除此之外,還暗含了應該用吟、揉、推、勾、綽、走、飛等哪一種手法。(注1)

九九講解過後,秋華年明白了琴譜該怎麼看,但他對樂器不太感興趣,也抽不出時間學,所以滿足了好奇心就敬而遠之了。

雖然對學樂器不感興趣,但欣賞音樂還是令人愉悅的,九九學的很快,沒幾天就能彈出音律來,秋華年每日聽著院中傳來清幽高遠的古琴聲,炎炎夏日帶來的煩躁都消散了。

度過了開花期後,棉花開始結桃,青澀的棉桃掛在枝頭,沉甸甸的喜人,因為前期照顧的好,每株棉花上都結了至少三個棉桃。

因為遼州氣候冷,棉花種植和生長的慢,所以這些棉桃算是棉花生長過程中的「伏前桃」,也就是正常來說入伏前就該結出來的棉桃。伏前桃只是一個開始,只占總桃數的百分之十左右,但它的出現意味著田裡的棉花發育正常,豐收可望。

「伏前桃早掛,伏桃滿腰,秋桃蓋頂」,三波棉桃都順利長出成熟,才是最理想的棉花生長情景。

出桃之後,棉鈴蟲更加肆虐了,之前每隔五日噴一次生物酵素,現在卻縮短到了三日,田頭的醋渣也需要三日一換,每晚都得去撲殺一次。

這些步驟花不了太多錢,用工卻極重,而且都是細活,比種水稻和小麥還要累,種植棉花雖然賺的多,可農人的艱辛也增加了數倍,不僱人的話正常人口的人家一戶也就照顧的過來一兩畝。

之前開花期的時候,秋華年有意沒有給棉花田施肥,因為那時候施肥只會催生出更多的枝條,反而減少花朵數量。但棉花開始結桃後,大多數營養都會被棉桃吸收,這時候合理補肥,可以讓棉花結出更多更大的棉桃。

伏前桃之後的伏桃會占總棉花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可馬虎不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