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狀元家的卷王小夫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58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秋華年告訴任夙音,從今年下半年起,無處可去的孩子可以送到天津去讀書。

旁聽的閔樂逸好奇地問,「華哥兒你要在天津做什麼?這些孩子就算讀幾年書,也很難考中功名啊。」

科舉一途無比艱難,別說舉人或進士,就連秀才都不是那麼好考的,有些人考到五十歲都不一定能中舉,對舉目無親的流浪兒來說,走這條路簡直是天方夜譚。

秋華年笑道,「讀書又不只是為了科舉,除了男孩,還有女孩和哥兒呢。放心,我心裡有數。」

閔樂逸更加好奇了,纏著秋華年問東問西,一定要他說出個所以然來。

秋華年伸出兩根手指,「首先,讀書使人明理,哪怕不考慮功利性,讓孩子們讀兩年書再去討生活,也要比心盲眼瞎一輩子強。而這些孩子中確實聰明有讀書天賦的,除了科舉也還有另外兩條路可走。」

「什麼什麼?」

「第一條是做研究,無論是醫學、農學、算學、工學還是其他學問,只要他們有天賦且願意深入研究,我都會支持到底。」

閔樂逸聽得似懂非懂,秋華年說的這些東西確實是科舉用不上,但需要讀書才能去做的,不過好像不是很必要。

秋華年舉例,「比如從海外傳來的西洋鍾,論原材料其實並不算多值錢,但一座比相同大小的黃金還要昂貴,這是因為大裕無人會造。如果有人研究出西洋鐘的造法,大裕就能有更多人家用上平價的鐘表了。」

聽完這個例子,閔樂逸終於明白了一些,「這樣秋記六陳就又能大賺一筆了吧,不愧是華哥兒。」

秋華年笑了笑,沒有繼續深講。培養研究人才獲得的一些成果確實可以反哺到秋記六陳的生意,但這並非秋華年的主要意圖。

如今這個時空的人大多還理解科學與技術的力量,不過等到一切成熟,不可逆轉的浪潮真正襲來時,再回頭看,一定會有許多人恍然大悟。

閔樂逸把秋華年伸出的手指按下去一個,「還有一條路呢?」

秋華年沒有賣關子,「還有一條,是出海出國。」

裕朝開始頻繁地與海外諸國來往,勢必要派人前往海外之地,維護本國利益,緊跟世界發展。但用經史典籍選拔出的科舉出身的官員,許多並不擅長外交,不會外國語言,遇到文化衝突與意外未必能靈活變通。

秋華年想從零開始有目的性地培養一批外交人才,以備未來之需。別的且不說,棲梧青君如果真的從大食國手中買下一大片屬於大裕的土地,除了移民平民過去,肯定還要派軍隊駐守,派人去管理,這都需要大量人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