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項府尹將紙遞過來,是學報。打開來看,在學報左側上方的「科舉快訊」欄中,寫著今科三鼎甲的信息,以及今日朝中的各種事宜。左下角「科舉故事」欄目中寫著他殿試策問的事情。
信息寫得很隱晦,似是而非,但是官場之人卻都能明白,他的策問關于田地賦稅一道是有高明進這個戶部侍郎背後指點。
這用詞和風格一看就出來自李幀之手。
他昨夜去書肆,應該就是忙著今日學報之事。
榜眼鄭槐和探花溫巽接過學報看了眼,也瞧出幾分來,露出疑惑。
項府尹好似怕三人都多想,呵呵地笑著解釋一句:「高侍郎當年亦是狀元郎,才學出眾,能得其指點難怪俞狀元金榜奪魁。」
俞慎思亦客氣笑道:「府尹大人消息靈通。晚生說沒有高侍郎指點,府尹大人恐怕也不信。實不相瞞,晚生的確得過高侍郎點撥才開悟。」
「原來如此。真是名師高徒,狀元指點出狀元,高侍郎與俞狀元果真皆是滿腹經綸。」
第103章
再說翰林院。俞慎言因品階低,傳臚大典輪不到他前去,上值後便在史館內整理史料。
六年時光,勤勉不怠,如今西北各部史已經修得差不多。他也不似前些年那般繁忙,偶爾偷閒,與同僚喝茶閒談。
最近同僚談論最多的莫過於他幼弟之事。
幼弟當年年少高中解元,名動翰林院。如今又先後中會元,被欽點狀元,可謂三元及第。大盛朝開國以來第一人,此份榮耀,誰提起不會議論幾句?
同僚黃典籍是個年過四旬的中年人,性子閒散隨和,笑哈哈地同他說:「高侍郎與令弟,姑侄二人兩狀元,也可傳為一段佳話。」
俞慎言笑笑,提起茶壺邊給黃典籍續茶邊道:「說來,舍弟還真的要謝高侍郎的點撥。」
黃典籍慢悠悠地品著茶,好似回顧起往事,微微眯著眼看向門外,幽幽地道:「高侍郎當年在翰林院時寫下的那篇《鹽課論》,文采斐然,見解獨到,有血有肉。戶部以此論定策,整頓了大盛開國以來鹽課混亂局面。令弟本乃解元之才,再得高侍郎指點,自當不同凡響。」
俞慎言亦看過那篇《鹽課論》,他不得不承認,高明進有濟世之才,今時今日他也不否認這一點。
可即使他滿腹才華,也掩蓋不掉他殺妻殺子的罪行。
黃典籍的話剛說完,旁邊就有一位同僚將話接過去,「當年高侍郎殿試的幾篇策對,也不輸如今的俞狀元。」
又同俞慎言說笑道:「知簡啊,如今西北各部史也編修差不多,這其中你的功勞最大,也是要挪個位置了。」
史館的同僚這幾年偶爾會替他惋惜。同年進士,文章才學不如他者,有的在地方幹得風生水起,有的在朝堂衙署升遷,或者參政得上頭大人們看重,而他還是史館一個不起眼的八品兼修。
這挪位置自然是指他升遷,而且暗指靠著高侍郎。
他將來仕途,不是他所想就能定的,得看上頭是什麼安排,不知道高明進會不會又插一腳。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