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都只道這陳炳春不該得罪世子。不過是怒斥了其兩句,竟然落得這個下場。由此也知燕瞻權柄之盛,皇恩之隆。
眾人都在唏噓陳炳春的下場。
而燕瞻對此在朝堂一言未發,足見亦是樂見其成。
……
戌時已過,更深夜重,街道上空無一人,整個京都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忽見一輛簡樸無奇的馬車緩緩而來,停在王府側門。不多時,馬車上下來一個略矮小清瘦的身影。
問楓院的書房還亮著光,燕瞻正在處理手中積壓的軍務,門外的青玄低低出聲:「世子,先生到了。」
燕瞻:「請先生進來。」
門從外面被推開,一個身穿灰色斗篷的中年男子走了進來。來人摘下斗篷,在明亮的燭光中,露出一張飽經風霜深刻的臉,因為太過消瘦,面龐看著竟有刻薄之相。
正是因在朝堂怒斥燕瞻而被承正帝貶去楊縣修渠的陳炳春陳御史。
只見他對燕瞻恭敬地行一揖禮:「微臣見過世子殿下。」
「先生請坐。」燕瞻伸手示意。
陳炳春在一旁的太師椅上坐下,道:「陳某今日來,亦是向世子辭行的。陛下讓臣去楊縣修渠清理河道,明日便出發。」
明面上眾人都知這是個苦差事,但實則不然。
「我接到世子的傳信,便暗中向陛下建議,讓我前去楊縣也好避開世子。雖是苦差,但若成則是大功一件,回京後陛下承諾會調任我為兵部右侍郎。這樣到時候即便是世子您也無理由反對了。」
皇帝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既是調任陳炳春去兵部,便是為讓陳炳春任兵部尚書做鋪墊了。
如今兵部尚書一位雖由左征暫任,但他並無多少權力。且左征是太子的人,皇帝疑心重不會信。皇帝需要一個朝中沒有黨派只忠於他的人,來任這個位置,轄制燕瞻。陳炳春,恰恰就是個很好的人選。
燕瞻點了點頭:「先生以身為謀,燕瞻感激不盡。修渠清河道一事,雖難,但能救楊縣百姓於水火。先生有為國為民,以天下為己任之心,是楊縣百姓之福。我知先生能力,修渠一事定不在話下,但若遇到阻礙,先生修書一封,我自會暗中派人相助。」
將桌上一個盒子推到陳炳春面前。
「建渠是個大工程,朝廷的撥款遠遠不夠。這是楊縣剿匪所得,取之楊縣,用之楊縣。先生務必收下,到時藉由籌款之名用之。」
陳炳春站起身,看見裡面滿滿的銀票,對著燕瞻深深鞠了一躬,眼中似有薄淚:「何敢當世子謝。世子知遇之恩,又暗中助我登青雲,臣才是感激不盡。在此,臣亦替楊縣百姓謝世子大恩。」
青玄暗中送陳炳春離開,馬車聲音遠去直到消失,像是沒有人來過一般了無痕跡。
夜色越來越深。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