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八五,離婚海釣養娃賺翻了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9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韓小蕊現在還算清閒,養殖場那邊生意紅火。

張光南的海鮮酒樓,現在一半以上都是用養殖的海鮮,另外一半,用的是野生海鮮。

另外,還有一部分運到杭州和南京,出貨量穩定。

現在禁漁期,養殖的海鮮,也能賣出來不錯的價格。

至於魚苗,雖然有報告等各方面的材料,但沒養過,不知道好賴,所以很多單位,只是採購了實驗養殖的數量。

不過,據反饋,養殖效果很好,尤其是用金山灣提供的飼料,效果更好。用其他飼料,就差一些。

很多人研究飼料,但貌似收穫不大。

今年養殖成功的地方單位,明年一定會引進魚苗,因此,王教授和李教授兩個人穩坐釣魚台,等著顧客上門。

以前海產研究所的領導們,原本給王教授和李教授穿小鞋,兩個教授氣不過,直接停薪留職。

只保留學校里的教學工作,剩下的時間,全身心投入金山灣海產養殖場。

不僅研發資金充裕,關鍵待遇還高,更沒有外行指導內行的情況,讓他們幹的非常開心。

倆老頭每天開開心心的,去上課,韓小蕊這邊專門讓宋老六開麵包車接送,回家也送。

反正有了實驗室,帶著學生實地學習,更能培養更多的人才。

原來單位恢復了他們在研究所的職位,也不樂意回去了。

這些事情,都朝著好的方面發展。

只是葉峰這邊的工作,進展不是很快。

九野大雄幫忙弄過來的設備,倒是能用,也能生產出來晶圓和晶片,但成本有點高。

這還不算大問題,如何實現技術升級,才是最關鍵的,但國內缺少這樣的人才。

畢竟他們是私人單位,不像國企單位那樣人才多。更何況,這邊的技術,已經相當於國內很先進的技術了。

現在很多地方的人,要來學習。

關鍵學過之後,國內的相關單位,或許也能生產了。到時候,價格競爭不過,投入多,也不能進行下去。

因此,技術革新,迫在眉睫。

第415章 方法不對,時機不對

幸好從日本和歐美,七拼八湊,甚至還有蘇聯弄回來一些設備,建成實驗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