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手裡有差事,沒法料理,晚上官恆請了村里鄉親幫忙給方姨娘草草下了葬,東家結了工錢就過去給人把報酬敬上。
趙姨娘聽聞此事最是心驚,畢竟她也是動過跑路的心思,過後只剩唏噓,到底自己命好,沉得住氣。
道是世事無常……
一天傍晚,袁哥兒領著穆老三來官家送請帖,簡單的紅底粗紙上是穆老三端正的字跡,字如其人可見人品。
沈逸很是替袁哥兒高興了一番。
袁哥兒還說自己的新房等棉花收穫後就開始建,就建在袁家屋後,牆抵著牆的建,誓要婚後也不輸陣勢,跟隔壁爭鬥到底。
袁哥兒婚禮當日辦的非常熱鬧,沈逸和官二帶著全家小孩兒去湊了熱鬧,年紀輕的三個小孩還去壓了新床,玩得實在高興。
走時給拿了份很豐厚的回禮,一塊兒煮好的熟白肉,一些肉菜熟食,十來個玉米窩頭,六斤青稞面。
官二和沈逸給了一錢銀子的禮金,兩斤干菌子,十斤玉米面。湊了個十二的吉利數,意在歲歲年年,美滿團圓。
袁哥兒成親後不久,迎來了理縣今年的正經大事。
初時在縣衙賒了棉花種子的人家,天天膽戰心驚的伺候著地里的棉花,只要沒偷懶的人家,今年的收成都不會太差。
由於第一年試種,沒什麼經驗,只能自己摸索,產量太高也是不可能,好消息是棉花在當地是事宜生長的,以後會成為理縣長久以來的經濟作物。
官家今年種的棉花是松茸村里種的最多的,沒種的人家天天找理由路過田邊,眼饞眼饞。
走時還跟官二沈逸打聽經驗,指望著來年自己家也種起來。
沈逸和官二等人收了近一月才把地里棉花採下,剝離種子,清除雜質過稱,比預計的畝產量多了不少,把家裡人累得夠嗆。
五畝地總收六百斤,賦稅四成,二百四十斤,稅後自家還能留下三百六十斤。
按之前市價二十文一斤的棉花價格來算,能賣七百二十文。
七百多文在理縣的購買力是很驚人的,如果儲存得當現下就能屯滿過冬的糧食。
官二卻覺此事不容樂觀,產量上來了,市價就得低,以前價高是當地沒有,如今當地自供自銷緊夠了,那麼只能低價出售或者自己跑商外銷。
怪不得今年的行商至今沒走,只怕是等著收購低價棉去外地販賣,發筆大的。
也是好事,便宜的棉花能讓本地百姓們過個好冬,既然自家今冬不缺衣食,何須計較得失。
官二把想法說出來,得到了一致認可,決定少量出售給行商,多留些給村裡的鄉親。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