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臣+番外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54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赵长源仍旧沉默,抿嘴抿出梨窝,挚友谢岍是何品性,她比皇帝更加清楚。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啊,”皇帝长吁短叹,探身来拉住赵长源手,言辞恳切:“渟奴,佛狸的身后名,大爷必须封。”

赵长源眉目低垂,沉默须臾,点了头。

几日后,皇帝因失良将之悲而寝食不得的消息传遍都城,多位封官在外的三品大员纷纷上问安奏本入汴,国子学太学学生们风头转向指责朝中文武,尤为不满闻风弹人的御史言官。

此前都察院确实因几桩案办得漂亮而为人称赞,在士子儒生间颇有口碑,然而皇帝欲追封谢重佛而被臣子强烈反对,难过到食不下咽时,大家开始口径一致指责都察院。

都察院,前身御史台,三台改制后因它体制未变而称呼未变,故即使朝廷改署为都察院人们还习惯性称呼它御史台。

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有人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自古以来书生难成事,不少人认为只有那些沽名钓誉之辈才会在乎书生评价,但利用书生造势之事几乎每任执政者都用过。

不仅仅是学生之间,未多时,农工商等行业里先后出现各种舆论,无不指责群臣逼迫天子若此,是为不忠。千夫所指,无病而死,没人承受得来如此舆情。

半月后,朝议,中台右仆射再提追封谢重佛,头先跳出来反对的是都察院副都御史关雅堂。

关雅堂此人在朝多年,称不上好官,也不算坏,颇为中庸,此前六月谏案、江平拐卖案,以及目下正在查办的玉许贪腐通敌案他都参与其中,并出力不小,他反对追封谢岍只是单纯反对。

他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自古以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未曾听闻过谁家姑娘可以有如此殊荣单独获功名追封,柴周开国以来亦不曾对女子有过独身追封,倘公家实在要哀悼谢氏之女,恩赏谢侯府亦是荣典,何必非要坏祖宗规矩?!”

皇帝强撑精神坐大殿,闻言沉默。

侧后方屏风后,被带来听议的策华公主贴在屏风后,试图从雕花刻纹的缝隙里看清楚殿下诸臣的表情,她身后,小林郡王靠在座椅里歪头打盹,郡王似乎总是很累,也对殿中争议不大关心。

当时是,群臣班列里有人出来附关雅堂言,补充道:“即便谢氏女曾为朝廷立下过几桩小小战功,可大周儿女的血不就应当要洒在边疆上?这是她应做事,是本职,若是做好本职便能追封恩赏,每年为国牺牲者多不胜数,难道每个人都要封妻荫子?那朝廷岂不得乱套。”

赵长源站在三台相位置之下,领头于群臣,稍微侧身把笏板靠近臂弯,认真听着群臣意见,始终平静。

那厢里,西台中书舍人王贞仪出来反驳关雅堂,道:“大周儿女之血应当洒在边疆上,谢营长血洒祁东大地,洒在边疆,然后呢?西疆平定,她是用自己性命为朝中一群衣冠禽兽换得机会弹冠相庆么?

边军死国,高坐云端者升官加爵,抛洒热血者青史无名,尔等公卿,当真不怕为后世子孙耻笑鄙夷么,说什么女子凭功亦不得封侯拜相,你倒是堂堂正正男儿身,你提刀去杀敌嘛,作何要谢营长一介女子来护你安稳在汴都,换做是我,我可没这个脸!”

对方无法反驳,捏着手中笏板嘟囔:“又不是我要她去守边疆,王舍人质问我干什么。”

那厢屏风后,阿聘低低嘟哝接嘴:“这不是你说不能封道士么,不问你问谁?”

王贞仪不再搭理那人,转身跪地冲殿上朱袍帝王举笏板,俯身拜下:“臣中书舍人王贞仪具表上奏皇帝,请追封祁东军大柳营长谢重佛!”

皇帝之下,三台相中赵新焕和谢昶因病缺席,鞠引章沉默不语,殿下百官中,许负、高仲日、翁桐书等年轻臣子随即跪地高声附和:“臣等请皇帝追封谢重佛!”

形势推起,在殿大臣们疯狂四顾,似乎是在两个选择间摇摆不定,外间舆情对在场每个人都产生巨大压力,使得他们反对的立场开始动摇。

“不可!”关雅堂坚持己见,激动而大声驳斥:“自古以来,后宫不得干政,女子不得入军,谢氏女入军已算破例,岂真有女子拜王侯,莫非诸公从此要天下日月颠倒?让个女子骑到我们头上?!”

是什么让男人不允许女人比他们优秀比他们出名呢?大约是权力拥有者的傲慢。

眼看着又要发生争执,礼部侍郎潘广彭提着进殿时提的包袱出列,举笏板道:“臣礼部侍郎潘广彭有本奏。”

文武大臣面面相觑,不知老潘这个万年老好人勤恳老黄牛此刻是要做什么,皇帝抬手示意,大太监青雀扬声道:“奏来。” ', '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