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命在我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8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要想解開癥結,終究是要走出那一步。

商憫手指輕捏了一下隨身攜帶的荷包,荷包里的陶俑小人讓她略微安心。

若無人可以盡信,那商憫就只有讓自己去做自己的可盡信者了。

時間還來得及。

籌集糧草半個月動身都顯得倉促了,要準備充分,至少二十天起步。

攻譚之前,籌備兵馬轉運糧草可是一個大工程,想攻打下譚國,兵馬是以十萬為計數單位的。

以譚國人口和兵力,短時間內至少可以調動軍隊二十萬,若強行徵兵,這個數字又要往上加。

滅掉譚國,又需要動用多少的兵馬?

哪怕各諸侯國兵馬齊出,沿途有兵站,邊城有囤糧,十數萬的軍隊所需要的糧草籌措起來依然無比困難。

更重要的是,今年各地旱澇頻發,糧食收成並不樂觀。

假如一位士兵每日消耗糧食三斤,十萬大軍就是三十萬斤,二十萬大軍就是六十萬斤,打仗三月,至少耗糧五千四百萬斤!

這還只是保守估算了,行軍打仗何其苦累,每日三斤糧食只是僅僅夠軍隊維持戰鬥力罷了,戰場上少肉食,士兵只能靠多吃糧食來維持戰力。

三個月攻不下譚國,所消耗的糧食又該多上多少?假若此戰一拖一年,消耗的糧食更是堪稱天文數字。

假如譚國決心抵抗,那麼占據地利的它會成為一塊難啃的骨頭,因為不是所有軍隊都能適應那邊的氣候。

要是攻譚之戰放到幾十年前,那時天災還未如此頻繁,各國也算繁榮昌盛,皇帝剛登基正值壯年,打下譚國自然不在話下。

可如今的大燕,已經不是當初主導伐梁之戰的大燕了。

當年伐梁動兵百餘萬之巨,耗時一年,戰場埋骨將士數十萬,各諸侯國折損將才人口無數,消耗糧食兵馬無數。

如今的梁國,甚至還沒從當初舊梁被滅的陰影中走出,人口和耕地還在恢復狀態。

當年數個城池被屠,死在這場大動亂里的百姓不計其數,後來清算舊梁叛黨又殺了個人頭滾滾,要想重現梁國以往作為六強國的繁榮和光輝,不知還得多少年。

而其餘各國也折損了許多人口,錢財可以掠奪,糧食和人口可不是說有就有的。

伐梁之戰後,燕皇樹立了威望,各諸侯國實力也削弱少許,此後數年,各國摩擦明顯減少,六強國蟄伏休養生息,已有許久沒有大的戰役了,頂多是國與國間的小打小鬧。

可是隨著伐梁之戰結束,大燕並未進一步走向昌盛。

緊接著到來的,是朝堂內鬥。

太子之位屢次更替,朝堂上動盪不安,黨同伐異之事幾乎被擺在了明面上。現今太子姬子翼年僅十五,難當大任,燕皇又年老,不知還能在龍椅上坐多少年。

民間澇災旱災頻發,縱有官員治水,也有翟國司工大人研製水車圖紙無償推廣至各地,可依然治標不治本。

光從商憫的舅舅姬令韜忙活著治水就可以知道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

商憫居於宿陽,難以知曉民間現下是何種光景。她只知道,傳到她耳朵中的民間慘象若是有十分,那麼受災實際的情況必然要比這十分更慘烈上十倍。

攻譚之戰打不好,大燕恐有傾覆之禍啊。

商憫從榻上爬起來,看了一眼窗外,天色漸亮,料想姥姥姥爺應當起床了,就眼睛一閉靈識投入身外化身。

長陽君府內,被放置在書架上的陶俑小人顫動一下,從書架上掉了下來,下墜的過程中陶俑極速膨脹,待落地時已變作商憫的模樣。

出乎她的意料,二老竟不在。

商憫思量片刻,覺得他們應當是又因為攻譚之事早早進宮了。

她左右看了一圈,正欲離去,耳畔卻忽然聽到外間有人的呼吸聲。

商憫眉頭一皺,立刻從桌下拿起蝕音靈燭,手指一捻,在真氣的作用下靈燭上燃氣火苗,她通身被隱匿進結界之中。

她腳步後退兩步,躲到了角落裡,恰在這時外間的人也推門進來了,是個侍女打扮的女子。

商憫本以為是進來打掃的下人,卻不料這女子合上屋門輕手輕腳地行至書架邊緣翻找了起來,動作迅速麻利,一看就是經過訓練的。

商憫一時大驚。

沒想到長陽君府中竟有人光天化日之下潛入書房,幸好她反應夠迅速點燃了靈燭,只要這侍女不踏進靈燭籠罩範圍內,就算商憫站在書房裡耍槍她也發現不了這兒藏了個大活人。

侍女迅速翻找一遍書架,沒找到有用的東西,然後開始翻找床底,甚至敲打屋內家具尋找暗格。

眼看侍女即將走到跟前,商憫並不慌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