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命在我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75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即使宋王發話, 一時間仍未有大臣出列發表看法,實在是宋王方才所言過於驚世駭俗。什麼武王欲清君側, 什麼皇帝被妖控制, 皇帝死了,還是剖心自裁而死……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他們不願信,可是不能不信。

堂堂宋王,不可能拿假消息放在朝堂上討論, 若非是真,她怎會如此鄭重其事?前日宮中才傳來消息,說宋王舊疾復發,正在醫治, 朝政由左相右相暫代。

這才兩日,宋王便拖著病軀重返朝堂。

也只有這等大事才能讓宋王聚集群臣召開朝會。

即使如此, 仍有大臣質疑道:「敢問殿下,這消息當真為真嗎?是否該派使者去往宿陽確認一番?」

宋王眉眼微動:「徐司典是覺得本王連這點分辨力都沒有嗎?你能想到的,本王自然也能想到,凡宿陽的消息,都是經過反覆核實的。」

徐司典忙道:「乍聽聞此消息,臣心中惶然,失了分寸,絕無質疑王上之意!」

有人開了這個頭,可其餘臣子依然不敢各抒己見。

武王之信先於皇帝死訊傳來,這很不同尋常。

此外還有一個疑點,皇帝駕崩乃是大事,這等大消息通常會在五日內通傳天下。宋國不算太遠,三日足矣將消息傳到,今三日已過,皇帝駕崩的消息卻還沒到宋王手裡。

這要麼說明皇帝沒死,要麼是皇帝死了,但死得極為蹊蹺,以至於消息遲遲未發,延誤了時機。

以當前形勢來看,後者可能性居多。

武國比其他國更早發現皇帝可能被妖控制,從發信日期來看,在皇帝駕崩之前,武王就已經將信送了出去。

武國在皇帝駕崩壽宴現妖的大戲裡,扮演了什麼角色?

「王上。」有大臣上前跪道,「您的抉擇,關乎我宋國之存亡,更關乎攻譚大軍中大公子的性命啊。臣請王上三思!」

隨後又有臣子出列,「武國狼子野心,信中寫欲清君側,誰知武王是否有僭越之心?只怕清君側是假,欲取皇帝而代之才是真。宋國與大燕相聚極近,若同武國結盟,恐會被當槍使。」

「此言荒謬!」令有大臣駁斥,「若妖當真藏於宿陽,以清君側之名出兵便不是僭越之舉,而是挽天傾的大義之舉!妖魔竊國,大燕正處危難,我等怎能囿於一國一地之爭,陷入蠅營狗苟的狹隘之境?難道真要等到天傾之時,再追悔莫及嗎?王上,宋國當早做決斷!」

大多數人心裡都明白,若天下大亂,六國出兵,燕室是否能在亂世中繼續存續還不一定。如果宋國想效仿八百年前燕皇滅大虞,將宋國變為「大宋」,這便是最佳時機。

宋國這些年從未停止練兵,各地硫磺場火藥庫充盈,分明就是在準備一場大戰。

然而宋王態度曖昧,似乎從未生起過不臣之心,為了質子令,甚至直接將唯一的親生孩子宋兆雪送去了宿陽。

若說宋王是忠誠,這忠誠未免太不知變通,而且宋國備戰又該作何解釋?難道是為了滅隔壁鄭國?可若說宋王送質子是為了讓大燕麻痹大意,這倒也有可能。

都說虎毒不食子,但生在王族,弒親之事多了去了。宋兆雪是宋王唯一的孩子不假,可是他和王權相比,重要性還是要往後靠靠。

既然王不表態,臣子便不能表態,多說多錯,說錯了,說不定會陷自身於不義之地。

因為宋王並非是個糊塗人,她心裡清醒著呢,不表態,說明她心中有別的成算。

「不知譚國那邊是何種情況?如果陛下當真是被胡千面操控,那譚國之罪是否可以洗清了?攻譚之戰還打得下來嗎?王上可有得到消息?」

右相董文伯道。

「並未。」宋王搖頭。

左相莫群看了右相一眼,「臣以為,不能貿然出兵。宋國不可不顧大公子的安危,王上就這麼一個孩子,他在蘇歸手下,萬一有什麼閃失,宋國王位後繼無人。」

「大公子被送去宿陽時便已想到此行或許會有變故,大公子身為王嗣,更該以身作則,怎能將其性命置於整個宋國之上?」董右相與其針鋒相對,分毫不讓,「事無兩全之法,宋國需得抓住時機,臣請王上做兩手準備,收養宗室適齡幼童,以防不測。」

「董大人此言,是在勸說王上出兵大燕?」莫群似笑非笑。

董右相不肯把話說死,「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宋王俯視著座下的諸多臣子。

爭論聲漸漸大了起來,很快眾人便吵成了一鍋粥,主戰的,主觀望的,主張與武國結盟的,主張宋國撇開武國直接與南方諸國結盟的……<="<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