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負未定,譚國人和譚國共存亡!閣下為幫譚國而來,卻要勸我們國君行棄國棄民之舉,是何居心?」
「馬將軍不要誤會。」商憫神情鎮定,仿佛沒看到她按到佩劍上的手,「將軍與譚公護國之心,我如何能不理解?然而人死了才是真的沒希望了。今局勢動盪,或已到了王朝傾覆之時,諸國混戰將起,譚公留得性命,未嘗沒有復國的一天。」
馬將軍被怒火席捲的腦袋頓時清明了,她這些時日太過焦心,驟然聽聞這等言語喪失了理智。
意識到舉止失矩,她連忙放下佩劍,對著商憫深深一拜,「在下失禮,竟以小人之心揣度君子之心,方才所言,請您不要放在心上。」
「我所說的也是句句發自真心。」商憫並不在意,只道,「隴坪的事,得從長計議。」
情報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但唯獨改變不了譚國的硬實力。千般算計,萬般籌謀,譚國自己不行,那怎麼也帶不動的。
譚國奮力一搏,確實有可以和六強國叫板的實力,可是,它面臨的不是單個強國,而是大燕聯軍啊。
她起身在軍帳中踱步,臉上是沉靜的思索的神色,然後她在帳中的軍事地圖前停下,久久不語。
馬將軍見商憫如此,便道:「閣下比譚軍更了解燕軍動向,若有我軍未知的情報,還請說出來,我召集軍師和副將,也好集思廣益。」
商憫轉過身,直視馬將軍的眼睛:「將軍沒有看過我遞給譚公的信件吧?」
馬將軍一愣,道:「沒看。既是單獨傳給譚公的機密要事,我一個將軍怎能私自查閱?」
從這句話就可以窺見馬思山性情,她是忠國忠君循規蹈矩之人。
商憫唇角略微彎了一下,「我料想你也沒有。」
「這話又是何意?」馬將軍不明所以。
馬將軍要是看了那封信,就該知道皇帝已經死了,反應不會如現在這麼平靜。譚楨不告訴馬將軍這個消息,其中顧慮頗多。
皇帝駕崩的消息並非是這大爭之世里的一小朵浪花,而是可以引起劇變的海嘯。
這則消息傳到各方,各方會有不同的反應。
對於處在大戰節骨眼上的大燕和譚國來說,這個消息最可能導致的變動就是攻譚之戰中止。
因為這場以「妖」為藉口發起的戰爭的正當性,會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兩國大軍的士氣和打仗的決心,都會隨著這個消息而起伏搖擺。
於燕軍而言,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可只要宿陽沒有傳下止戰的軍令,他們就不能停下攻伐的腳步。只是一直沒有接到明確命令,將士心中就始終不能放下顧慮。
他們會想,這仗本來就不該打,現在也該停了。他們還會想,若開打了,接著又傳來止戰的軍令,那他們這些開打的士兵豈不是白白送死了?
心中猶疑,則士氣低迷。士氣低迷,則刀劍不銳。此乃兵敗之先兆。
於譚軍而言,即便因皇帝之死而看到了止戰保國的希望,可是燕軍一日未班師回朝,譚國就一日不能放心。
譚國因莫須有之罪遭受無妄之災,面臨亡國之難,此時軍民一體,上下一心,決定破釜沉舟共抗大燕,士氣正旺。
要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將士們忽然知道有了止戰的希望,與敵人玉石俱焚的勇猛之心眨眼就會散去,轉而把希望寄托在求和與大燕撤兵上。
譚國兵力本就不足,要是譚軍再喪失勇猛之心,如何能擋住三倍於譚軍的燕軍?
因此譚楨不能告訴手下將士這等消息,起碼在皇帝駕崩的正式文書送達各國前,她不能說。
今各國諸侯就算收到了消息,也只是宿陽內應傳來的小道消息,文書未下發,那「事實」便有可能變動。
沒有任何一位諸侯會在這個時候喪失耐心,他們必須要等,等待確切的消息傳達。
商憫想,有什麼情報是燕軍和譚軍都不知道的?有什麼情報是她現在就可以用上的?
剩下的答案自然就是這一條——皇帝駕崩,止戰有望。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人和事,是她和譚國能夠利用的嗎?
有,而且答案近在眼前——武國公主失蹤。
在輜重部隊和十方閣孫映合作時,商憫就有一瞬想過拿武國公主的身份當做幌子,這個身份很好用,在阻撓燕騎兵的同時能做到保命。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