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蘇歸,袁遙長出一口氣,心中又飽含期待。
他在蘇歸手底下做了很多年的副將,蘇歸投武,他憑藉自己的機智圓滑和他撇清了關係,並沒有受到清算,現在已經升到了主將。
但是作為蘇歸的舊部,大燕的將軍,他對於天下局勢自有一番判斷。
皇帝昏庸,他當另擇明主!
第374章
最開始,施詠對自己的選擇還是有一些後悔的,但是城中百姓實在是支持不住了。
如果武國君再繼續封城鎖城,那麼他們遲早要餓死。
樺城不像康平城那樣連接運河,但地理位置同樣十分重要,是梁國的陸上交通樞紐,商貿重城,城中居民十萬。
因地理位置特殊,所以此城居民還算富庶,然而天災人禍接連降臨,流民又衝擊了城池的糧倉,使樺城一下子陷入窘境。
自從梁國軍隊大批入駐,糧食就更加不夠吃了。
這些軍隊中的士兵是被強征來的,素質極其低下,不僅毫無軍紀可言,甚至還搜刮百姓。
與施詠一同駐守城中的張紈出身世家大族,囂張跋扈,原本他被家中安排到樺城軍中也只是為了賺一個軍功,好升官調任,沒想到戰爭打響,這樣無才無德的人竟然走馬上任變成個真將軍了。
若是他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不瞎折騰也就罷了,可偏偏這位張將軍自以為才幹非凡,不僅不肯與施詠配合,還要與她爭鋒相對,處處彰顯權威。
相處共事已久,施詠見之不喜,但無可奈何。
樺城駐守軍隊頗多,前來攻打這個城池的將領名叫樊筠。
施詠聽過這個人的名字,因為她在婁國之戰中有了些名聲,聽說她與副將高澹配合默契,謀略互補。二人聚在一處發揮的作用遠遠大於一人,樊筠善守,高澹善攻。
幸好高澹似乎並未前來,而是率領軍隊馳援別地了。
只要施詠守住樺城,堅持到援軍到來,應當能夠贏下這一場勝利……
應當……能夠……
可是贏下了這一場勝利,不代表能夠贏下接下來的很多場勝利。
作為梁國的將軍,施詠雖然比不上馳騁沙場幾十年的老將,但也不至於判斷不清局勢。她只需一看城中官吏,便知道這個國家到底處於何種境地,再看一眼軍隊,就知道這場仗到底能不能打贏。
守城不出不應戰,只是為了戰略嗎?當然不是……是因為她知道,只有守城不出才有一線生機,但凡出城迎戰,武國軍必摧枯拉朽,梁國士兵根本就不是那支精兵一合之敵。
然而出乎施詠意料的是,樊筠來到城下之後並未急於進攻。
對方似乎早已看出了她的虛弱,又或者他們知道樺城的糧倉並不豐盈,她並未直接下令軍隊圍城,而是每日在開打之前陣前喊話,以圖動搖梁國軍心與民心,比並時不時派出小股軍隊攻城,騷擾得城中將士疲憊不堪。
如此持續數日,梁國軍隊也看出武國軍隊似乎每次都是佯攻,日漸麻痹大意,到後面幾天每次軍隊來襲,城牆上駐守的士兵只是象徵性地射箭應付一下。
施詠看在眼中,急在心裡,在城牆上當眾訓話:「這是對方疲兵之計!如今才過去半月,你們就放鬆大意,今日他們還是佯攻,明日說不定就要直接大舉進犯攻入城中!」
張紈也是個無知蠢貨,作為帶兵將領之一,他聽了施詠的話之後,竟然當眾擺手道:「施將軍莫急,再有五日,援軍和糧草就將趕來。斥候不是探明了敵方軍情,敵方軍隊僅有五萬,拿什麼來攻打我們?我們城中駐軍十萬,難道還擋不住那五萬軍嗎?」
「張將軍有沒有想過,對方不進攻,是因為他們也在等待援軍?對方軍隊人數少,是不是因為他們把兵力分散去了別處?」施詠冷聲道,「他們極有可能已經在阻擊我們的糧草運送隊伍以及援軍隊伍了,如今守在城下,只是為了避免讓我們出城回援。」
「若有敵情,會有斥候來報。軍隊救援和糧草供給延誤,同樣會有信鷹來傳遞消息。」張紈的臉有點掛不住了,強撐著面子,不願意讓自己顯得太過草包,「施將軍未免太杞人憂天了,倒也不必如此急功近利。等支援的梁國軍到來,我們城內外兩支軍隊合圍上去,擒那樊筠還不是如瓮中捉鱉?」
施詠喉嚨里像被堵了一塊什麼,只感覺窩火。
然而張家在軍隊中勢力頗深,她不能撼動,只得與對方僵持。她既沒有背靠大族,和把握兩國軍政大權的幾位大人關係也十分一般,平日裡又性情木訥,不會獻殷勤。
聽聞朝堂上又向提議把樺城的城主給換了,說她治理城池尚可,帶兵打仗一般,不如另擇賢才上任。
施詠自認為才幹平庸,管理一座城池確實頗為吃力,當初之所以能做到這個位置,也不全是憑藉軍功,只是梁國人才青黃不接,所以這個位置恰好落到了她的頭上。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