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61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他打量著看著賈詡那張怒容壓抑的臉,又小聲問道:「那另一件事呢?」

將董白嫁給劉協是否有讓他更名正言順輔政,而讓喬琰不能再以這種奏表的方式進行委任?

「也不妥。」賈詡搖了搖頭。「不正之名不是靠著出一個皇后就能扭轉的,反而只像是在欲蓋彌彰而已。相國好不容易得到了個暫時穩定發展的局面,不必多給自己增添一條罵名。」

「要解決喬琰這種無賴的表奏之法倒也容易。」

對自家主公以直呼其名的方式來稱呼,賈詡稍有一點不自在。

但當內應的人若是連這種情況都要臉皮薄,豈不是早露出破綻了,只接著說了下去:「相國做兩件事便可,其一,令荊州牧劉表舉黃祖為豫章郡太守,其二,令益州牧劉焉舉漢中張魯為武都郡太守。」

黃祖此人,乃是劉表為收攏江夏勢力,才讓其以江夏人的身份留在江夏太守位置上的。

這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遵循大漢委任官員的慣例。

所以劉表完全可以說,原本的委任乃是權宜之計,如今黃祖因戰立功,不如給其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其去做揚州豫章郡的太守。

而漢中張魯,乃是益州境內五斗米教的「師君」,因其母親美貌頗得劉焉看重,連帶著得到了劉焉的信任。

劉焉本是打算讓其取代漢中太守蘇固的位置,坐鎮漢中。

但若成為武都郡太守,對劉焉來說也不虧。甚至還更說的通。

賈詡繼續說道:「這兩道表奏一旦發出,相國和天子都不必做出任何的應對,沉默便好。」

董卓茫然問道:「這是為何?」

賈詡給他解釋道:「順水推舟罷了。」

「相國想一想,如若喬琰此舉合規,那麼劉焉和劉表的兩道奏表是不是也同樣合規?」

「若孫策可以做討逆將軍與會稽太守,張魯、黃祖也可以去做這個武都太守和豫章太守。且這二人還是漢室宗親,立場更加中正。」

董卓點了點頭。

賈詡接著說道:「黃祖若為豫章太守,劉表和孫策之間的交戰便擴展到了揚州境內,可保荊州境內太平,劉表能從中受益。張魯若為武都太守,益州更可扼守門戶,劉焉也能從中受益。」

聽到這兩人能得利,董卓本還有些不滿,卻又聽賈詡說道:「但此二人得利絕沒有相國多。黃祖乃是劉表的臂膀之援,若入揚州與孫策相鬥,勢必消磨實力,反給相國謀劃荊州機會。張魯若入武都,以喬琰心性,遲早與之相鬥,劉焉便被拉入了戰局中,替相國作刀——」

「您如今還覺得,這是他們二人得利嗎?」

董卓聞言一怔,朗聲笑了起來,「不錯,是我獲利。先生啊,正如你所說,如此一做還有一好處,她喬琰表奏一人,便有兩人按照同樣的方式被表上來,數量上她也吃虧!」

妙計,當真是妙計!

這就叫做,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可等到賈詡離開此地,回返到自己的住處,便罵了董卓一句「蠢貨」。

他這建議看似是讓劉焉、劉表和董卓人人滿意,但實際上呢?

武都郡根本不在喬琰的屯田範圍內。

在這一片地界上,當地的三姓豪族、原武都郡太守蓋勛、被喬琰派往武都的徐庶相互制衡,若再加上一個傳教的張魯,可算是混亂個夠本。

徐庶深得程昱真傳,這種油鍋添水的環境反而更適合他發揮。

而荊州分出黃祖入豫章,真正得利的到底是董卓還是另有其人,只怕還尚未可知。

若再深究下去,這三條從未得到過劉協准允,卻被繼續執行了下去的奏表,無疑是將漢室的臉面又往地里踩了一腳。

那破壞規則的發起人手持討伐董卓的大義,所以跟風的兩人才是罪魁禍首。

更為諷刺的是,他們還是劉協名義上的親戚。

所謂的「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不過是以漢室宗親削弱大漢皇室的威嚴罷了。

再者說來,喬琰可不會在乎,從此時到董卓覆滅期間,她為此規則所掣肘,是否將不能再發出第二道委任的奏表。

一來她原本就不打算再在此時過度消耗自己的名望。

二來,這封奏請孫策為官的上書,越是獨一無二,也就越是顯得并州牧對孫堅父子情義深重。

所以最大的得利者,還是喬琰。

賈詡無疑又立了一功。

不過這當臥底怎麼就這麼難呢……<="<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