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16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喬琰沒理會他之前的拉攏,沒少讓袁術在心中對她暗懷怨懟情緒,巴不得有人來治一治這位逢戰必勝的混蛋。

再一對比長安這頭的知情識趣,甚至誇讚他為袁氏之嫡,世家之望,他心中的天平就直接偏了。

但想到喬琰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給幽州派出一路支援,協助劉虞對抗公孫瓚,他又有點不太確定了。

見閻象似乎還對他先前布置的任務耿耿於懷,袁術便將目光投向了袁渙。「曜卿,你以為如何?」

袁術對袁渙還算尊重,畢竟袁渙出自陳郡袁氏。1

汝南袁氏便是陳郡袁氏分出來的一支,但因陳郡袁氏的家訓乃是崇尚清虛、克己奉公,以至於隨著四世三公的累加,汝南袁氏在官場上的聲望遠高於陳郡袁氏。

哪怕袁渙的父親袁滂,在光和年間一度官至司徒,他也並未得到什麼高位官職,又因早先遊學於江淮之間,只能投靠在了袁術的麾下。

同為世家子弟,還是這種不斂私財的世家子弟,放在這裡就是個道德標杆。

憑空能給袁術拉上不少支持。

袁渙迎上他的目光,從容回道:「先驕者多有敗亡之患,我不看好董卓。」

這封信中,炫耀他們能在涼州取得戰果的言辭里,傲慢的意味太重了,讓袁渙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他這種直覺倒也當真未錯。

這封信送到汝南的時候,也就是喬琰的兵馬齊聚陳倉之時。

第二日,三萬軍隊浩蕩東行,直取郿塢!

204. 204(35w營養液加更) 退守蘭池……

在原本的歷史上,郿塢乃是董卓給自己選擇的頤養天年之地,在郿縣旁單獨建造出的一座高七丈的小城,不過在如今,這裡之所以被叫做塢只是因為——

董卓為了防止遭到自涼州方向前來的入侵,加固了郿縣的守備和牆高而已,又在縣中加設了數座瞭望塔,自小城以西看來,分明是塢堡的形制。

內圈的瞭望塔上同時配備著的正是守城的弓箭手,相當於存在著兩圈城牆的戍守。

這便是被董卓寄予厚望的西面屏障!

距離長安二百多里的距離,恰好便於了軍糧的送達,也足以讓郿塢被人攻破後,可以給長安設防預留下足夠的時間門。

若自益州方向兵出斜谷道抵達關中,便是五丈原,與郿縣距離二十里,又間門隔渭水相望。

縣北箭括嶺上雙峰對峙,山有兩岐,故名岐山。

在引渭水護城後,此地更可算是個易守難攻之地。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郿塢內的守軍與城外來襲的敵軍之間門沒有形成這樣明顯的數量差異!

李應樊稠等人從郿塢調撥走了五千兵卒。

為從長安將董卓從李傕的掌控之中救援出來,段煨又從此地調走了三千餘人。

剩下的就只有三千了。

雖然關中地界上隨著段煨的屯田治理,陸續聚攏了一部分人口,在郿縣縣城之中還有萬餘縣民。

但這些縣民中能引入城防戍守的,至多不過千人上下,若數量過多,難免引起城防的混亂。

然而他們今日的對手……

這夏秋之交的午後,瞭望塔上的偵察兵差點靠著塔上打個瞌睡。

畢竟他們這頭的兩萬大軍才離開郿縣不算太久,斜谷道又其實不是個容易進軍之地,會迎來敵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又有陳倉那頭作為前哨駐防之地,若出現了什麼特殊的情況,該當會有消息送過來的。

可也正是在此時,他忽然聽到了一陣聲音。

他陡然驚醒過來凝神聽去,這聲音有如夏日滾雷迫近而來,還正在加劇,分明是急行軍朝著此地靠近的聲音。

哪怕對方還未出現在他的視線中,但他會被段煨選作城頭的哨塔駐守,原本就是因為他的耳力。

在做出了這個判斷的下一刻,他毫不猶豫地敲響了城頭的銅鑼。

別管是敵是友了,先發出警報總沒錯。

也便是在這聲響發出的時候,他隱約看到了從極遠處揚起的煙塵。

他朝著同守此地的士卒看去,在對方凝重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們一樣做出了有敵軍來襲的判斷。

有人朝他問道:「你覺不覺得……這陣仗,好像要比李、樊兩位將軍離開的時候還要大?」<="<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