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琰筆尖一頓,忽然抬眸朝著報信之人看去。
那報信之人未曾想到,他前來匯報的消息居然會得到喬琰這樣大的反應。
他方才說的事也算簡單。
近來隨著弘文館中到訪的士子增多,有些士人為了得到和同道中人更多的交流機會,乾脆也不著急從那四位弘文館館主處得到認可,而是借著弘文館這地方作為了個論辯的舞台。
這也就是為何喬琰會將諸葛亮給塞過去旁聽。
以他的年紀雖然還不算學成,但在先有荀彧指導,後有樂平書院上課的培養下,對大多數言論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評判邏輯,故而喬琰也不太擔心他被人給帶歪了。
這種旁聽更像是拓展視野,聽聽同時期的其他聲音。
但今日的情況有些不同。
按照這位報信之人所說,今日旁聽的人里還多出了一個和諸葛亮年齡相仿的少年人。
這少年沉默文靜,全神貫注地聽著那些人的交談,偶爾還與諸葛亮交流兩句。
任誰看了都會覺得,這好像是哪位到訪此地的文士將自家的子侄輩也給帶上了。
然而也不知道是這兩個少年交流到了什麼話題,忽然就小聲爭執了起來。
演變到最後,竟成了在其他人中途停頓的時候,那陌生的少年忽然要求和諸葛亮來上一場辯論,為他們方才沒能說服對方的話題找出個結論。
想到喬琰對諸葛亮的重視,加之那出言一爭結果的少年好像也非池中物,身在一旁的崔鈞連忙讓人給喬琰報了個信。
這報信之人聽喬琰問出這話,還當是自己說得急了口音有點重。
他便又重複了一遍:「那少年自稱名叫龐統。」
352. 352(一更) 臥龍鳳雛
龐統?
這顯然不是有什麼重名的情況,就是那荊州的龐統。
他的到來,讓喬琰也不免有些意外。
也實在不怪她會有這種表現。
即便是對三國歷史最為陌生的人,大概也會記得那句「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能不能安天下的姑且不論,龐統這位鳳雛在司馬徽的評價中能和諸葛亮齊名,絕非等閒之才。
此時驟然聽聞諸葛亮與龐統會面,還是以近乎於爭端的方式,聽起來倒是很有一種宿命之友的意味。
諸葛亮因荀彧的建議,從徐州搬遷到了并州來,進入了樂平書院就讀,並沒有如歷史上一般避戰禍於荊州,卻還是與荊襄人士龐統在這長安弘文館中有了這樣的一出會面,誰說這不是一種緣分。
喬琰頓時來了興致,擱下了手中的筆,起身準備往弘文館的方向去。
不知道算不算是出於某種惡趣味,她覺得在這個時候,楊修居然因為閱讀理解問題被她丟去給呂布當傳令官了,故而不在此地,實在有那麼點可惜。
該當讓他看看這齣很有歷史重現之感的場面的。
不過當時她與楊修那洛陽之斗,是自選題材的策論,諸葛亮和龐統的這一出,就更像是辯論了。
等喬琰行到弘文館中的時候,便見那兩個年紀相仿的少年人相對而立,周邊環繞著一圈比他們的年紀大出了不少的成年文士,怎麼看怎麼覺得有趣。
站在諸葛亮對面的少年模樣看著平平,氣質卻也出眾,按照那報信之人所說,他在早前並未出聲的時候看著還有幾分質樸憨厚之象,但當他開口後,便顯出神采曄曄之態了。
「這麼聽來倒是和荀軍師有點像?」喬琰饒有興致地評價道。
將她從門外迎進來的崔鈞也不知道,她這番興致到底是因為早就因為棉籽分離機器被她納入觀察的諸葛亮,還是這位剛出現的龐統。
他說道:「我剛讓人打聽了一下,這龐統今年十四歲,乃是襄陽龐氏子弟,這兩日原本是跟其堂兄龐山民一道前來長安見見這邊景象的。」
崔鈞小聲說到這裡的時候,朝著人群中的一處指向而去,指著的是個二十歲上下的青年,又補充了一句,「其父就是襄陽隱士龐德公。」
他將話題扯了回來,接著說道:「龐統聽聞弘文館景象,便讓堂兄將他給帶來了。原本他也沒打算說話的,只是因今日弘文館中有人提到了許子將和許文休,說到了早年間品評人物之事,他和諸葛亮閒聊了兩句,兩人觀點上有些相左,這就吵了起來。」
「聽出來了。」喬琰回道。<="<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